-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是君主为巩固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封建等级制度。
爵位是帝王对亲族、功臣或外戚授予的称号,是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的标志,有些爵位可世袭,受爵者通常可得到食邑或财富。
其起源尚无定论,传统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被否定,也有商代起源的观点,商代的分封情况较为复杂,受封者多种类型且侯与男无严格区分和等级差别,西周时公、侯、伯、子、男是国君通称而非爵禄,到战国时期五等爵制才完备。不同朝代爵位制度有所不同:
商、周时期,封爵与分封诸侯相关,爵称也是官称。春秋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改变按血缘关系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据对国家的贡献与功劳大小授予爵位。秦国商鞅变法后建立二十等爵制(从高到低依次为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裹、上造、公士)以赏功劳(主要为军功)。秦朝爵位晋升有军功拜爵、纳粟拜爵、捕盗授爵、积劳得爵、特定赐爵等途径。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最高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后,西汉起最高封爵为王(只封皇子);西晋后,皇族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皇族。
各朝代爵位等级设置也有差异:
先秦有王、公、侯、伯、子、男。秦汉除上述二十等爵制外,还有公士、上造等不同爵位。曹魏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等。两晋南朝共十八级,到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北朝北魏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隋朝有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时留王、公、侯三等爵。唐宋朝基本相同,分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元封爵为八等,包括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有正从三品之别)、郡伯(有正从四品之别)、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明朝宗室爵位有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宗室女性也有相应爵位,异姓爵位为公、侯、伯三等。清朝爵位分宗室、功臣两种,宗室爵有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