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广东省东莞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

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学者研究,禹在整个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治水范围遍及豫东、鲁西、淮北、河北等广大区域,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著名的有涂山氏、皋陶氏、伯益氏、横革氏、直成氏、共工之从孙四岳等,因此文献说“执玉帛者万国”。这可用于说明,大禹治水()

A.根源于统治疆域扩大 B.得益于集权政治发展

C.归功于部族矛盾缓和 D.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参与的氏族、部族众多,著名的有涂山氏、皋陶氏、伯益氏、横革氏、直成氏、共工之从孙四岳等,因此文献说‘执玉帛者万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众多氏族参与,这加强各个氏族的交流,也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D项正确;“统治疆域扩大”不是原因,是大禹治水的结果,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集权政治还未发展,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大禹治水过程中的集权,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部族矛盾的缓和,而且强调大禹治水过程中各氏族的参与促进了当时文化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2.《盐铁论》记载,西汉“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 B.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 D.各地物产流通范围有限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能贩运到“曹、卫、梁、宋”,且“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能为“邹、鲁、周、韩”地区所食用,说明当时各地物产流通不畅,流通范围有限,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物产流通受限,不能说明市场管理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商品流通受阻,无法得出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手工业区域分工,排除C项。故选D项。

3.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

白居易《重赋》

租庸者,谷帛而已……(今)国家定两税(指户税和地税),本意在爱人。厥初防其淫,明教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

《旧唐书·宪宗传》

元和六年(811年),注意维护宣官神策中尉之权,但拒绝接受处州刺史进贡的助军钱绢,并颁布抚恤百姓德音以革弊立防。

《南郊赦文》

唐文宗(809—840年)(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文宗领诏令)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

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B.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 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德宗到唐文宗时期,皇帝多次颁布诏令,禁止两税(指户税和地税)之外滥征赋税。这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防范重复以前赋税滥增现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虽有政治斗争,但没有农民起义问题,排除C项;材料虽涉及租庸,但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

4.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积极修建孔庙,兴办学校。至正七年(1347年),诸暨人杨维桢说甘肃己由西戎地变为“冠带之区”,云南中庆路(今昆明市)民众“兴于礼让而修其孝弟忠信”。这反映出元朝()

A.边疆治理成效突出 B.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C.文化重心发生转移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大兴文治,兴办学校,推动西北、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这说明元朝边疆治理的效果突出,A项正确;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西北、西南地区,当时的文化重心在南方,并未转移,排除C项;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赋役合并、计亩征银”的一条鞭法。对此时人评价道:“今科差于地者,不过曰计地而差,则地多之富家无可逃。然此务本之人也,与其使富商大贾逐末者得便,宁使务本者稍宽,不犹愈(较好)乎?”该观点认为,一条鞭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