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江苏省无锡市澄宜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

12月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在渭水平原和漠北草原之间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介于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之间的“戎”“狄”。到战国秦汉时期,史籍则普遍记载西周时的猃狁、戎、狄,战国时的胡、匈奴都是同一民族。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民族差异 B.华夏民族拓展了农耕区域

C.匈奴族群完成了局部统一 D.统一观念影响了史籍书写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区的“戎”“狄”是不同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其他少数民族,而战国秦汉时期史籍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同一民族的原因在于民族交融使民族间的差异变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与中观民族的交融导致民族差异变小,并非华夏族拓展了农耕区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匈奴的局部统一,排除C项;战国秦汉时期史籍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同一民族的原因在于民族交融使民族间的差异变小,而不是因为受统一观念影响故意将不同民族记作同一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

2.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 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大家族囊括了地方官吏和卒的很大比例,这说明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是江南地方政治状况,不是经济层面,排除C项;基层吏役任用被五大家族影响甚至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3.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袁氏世范》最初是袁氏家塾训蒙之作,因其”厚人伦,美习俗”,经版印后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这反映出宋代家训()

A.是民间自发的理学的产物 B.承载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成为巩固封建统治工具 D.在社会上传播范围增大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还诞生了大量家训诗,内容涉及报国恤民、为官廉正、重节崇德、耕读传家等,通过对家训的重视,有利于对社会推广教化,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层面的重视,不能说明其是民间自发的理学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社会教化,无法得出其是封建统治的工具,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家训在社会上的传播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代中后期皇帝的旨意须经司礼监才能下达到内阁,如果旨意不合“祖制”,司礼监可据理力争。如成化时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这表明当时()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

C.宦官掌握行政大权 D.存在着一定的纠错机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后期。根据题干可知,明宪宗时期想要更换储君,司礼监太监据理力争,死拒不从,极力劝谏。由此可见,在政治制度运行过程中,司礼太监通过进行谏诤使皇权专制受到影响,这说明当时存在一定的纠错机制,D项正确;明朝宦官并不具备决策权,不能得出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司礼监与皇帝的关系,无法得出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的结论,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宦官掌握行政大权”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疑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这表明他()

A.主张抵抗侵略救亡图存 B.反对清朝妥协投降政策

C.希望利用人民力量御辱 D.从天朝上国迷梦中惊醒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期间,百姓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抵抗,魏源希望借此来抵御外侮,C项正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ye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