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雅利安人的史诗.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雅利安民族,也就是早期的印度民族,很早就产生了诗歌,吠陀诗,吠陀是梵语,意为智慧,雅利安人民利用吠陀诗表达了对宇宙起源,天地之始的遐想和思考,对神的世界的想象和描摹,吠陀诗也奠定了后来印度哲学,宗教和文学的基础,但吠陀诗由于其比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后来发展成熟以后被奉为印度宗教的教义,被教徒珍藏,供奉,一度只在宗教仪式上被教徒念诵,原本作为一种诗歌文化的吠陀诗开始凋敝。

但在吠陀诗逐渐凋敝时,早期雅利安文明的另一重要的成果史诗诞生了,同为诗歌的形式,在创作的手法技巧,遣词造句等方面史诗身上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吠陀诗的影子,但其发展的方向与吠陀诗大不相同,内容上既不像吠陀诗注重思考宇宙自然,抒发人生于世的感慨,也不再花费大半篇幅去想象神,鬼,精灵,而是更加关注人类世界的发展变化,运用更多叙事手法,讲述早期国家的故事,在小说和史记正式出现之前,史诗可以说用其瑰丽的想象,细腻的叙述,描绘了古老的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由神性回归到人性

1、晚期吠陀诗发展趋于局限

吠陀诗是诞生于早期雅利安部落的诗歌,在还没有诞生文字的时代,雅利安人为了抒发感情,探索世界奥秘,也为了祭祀需要,就以口头形式创作了诗歌,大致分为三类:赞美诗,祈祷文,咒语。吠陀诗和我国古代的《诗经》虽然都是产生于早期文明,但吠陀诗不像《诗经》关注人的生活,抒发人的感情,而是将平凡的世界不断神化,例如一条河流,一棵树,一阵雨,他们在描述时也都将其深化,认为其背后是受神灵的掌控,继而联想到受什么神灵掌控,天上有多少神灵,各神灵怎样分工掌管人间的秩序,这或许是由于原始的人类对自然知之甚少,需要不断借助神话去解释。

吠陀诗中神灵

吠陀诗的确非常的接近于一种诗歌版的神话,描述大梵天作为神的世界,由梵天神掌管,天神协调合作,其联系的紧密,完整,可以和希腊神话媲美,但又不止于创作神话故事,吠陀诗先是描摹神的形象,思索世界的产生与运行,再思考神如何制定规则管控世界,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宗教形式的教义教条,吠陀诗后来也成为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启,供教徒顶礼膜拜,为了表示对其的尊重,宗教还规定创作吠陀诗所用的梵语禁止平民使用,吠陀诗的创造和发展停滞。

2、吟游诗人创造出的史诗

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这一时期的印度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印度文明由较原始的森林文明到封建文明过渡,出现了君主制,当然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有了一定物质基础的民众有表达的欲望,也希望借助于某一种形式探索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又正逢吠陀诗被宗教宗教体制束之高阁,普通人不能使用梵语,不能创造吠陀诗,只能使用俗语,于是,一种用俗语创造的诗歌形式流传开来,最初是吟游诗人创造的,但也有是广泛的民众一人一句口口相传共同创作的,又经过宫廷诗人的加工。

最后成形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史诗是《摩诃婆摩多》和《罗摩衍那》,故事内容有所不同,但主要特定都是篇幅长,《摩诃婆罗多》约有十万多颂,《罗摩衍那》约有两万四千颂,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创作和流传。在内容上都反映了印度由氏族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时的列国纷争,关注了在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和人的家庭关系,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虽然故事上还是有和神话结合的一部分,但主体思想已经是由神性到人性的回归。

二、史诗宏伟的史学性和寓言性

1、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的叙事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历史背景都是印度统一国家建立的时期,古印度人用史诗描绘那个英雄时代个人在社会潮流中的勇武斗争。《摩诃婆罗多》宣称此书概括了人间的一切,所谓: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里面内容丰富,有长篇的英雄史诗,也有家族风云变化的历史,但通过它的所有叙事,目的在于记录印度民族的发展史,摩诃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印度。并且通过俯瞰人世的纷争,从中得出一种结论,即一个人为国为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坚守的原则,这也就是书中宣扬的正法思想。

《摩诃婆罗多》的叙事围绕一场发生在古代印度的战争展开,大战先是在北方的婆罗多王国内展开,这个王国的两族:俱卢族和般度族,两族为了争夺王位,彼此争斗,猜忌,最后剑拔弩张,演变成了一场可怕的战争,大战持续许久,双方想办法扩大势力范围,广结盟友,使印度所有王国都卷入了战争,最终般度族获胜。

2、叙事中带有的寓言性

《摩诃婆罗多》内容丰富,主旨复杂,围绕一场战争写了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就其主要内容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其基于历史背景的寓言性,印度的列国时代接近于我国的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但彼此之间又并非全然隔离,而是因为利益与野心而联系在一起,这使天下在分裂的基础上有了合一的趋势,分是和的基础,比如诗中先是一个国家分裂成两族,两族相争,接着卷入更多的国家相争,在实力的较量中,各个国家的联系将会大大加深,最后天下走向合和将是大势所趋。分久必合是这本史诗对国家发展的寓言。

《罗摩衍那》的故事相比较起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