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_明清时期公元1368_1840年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doc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4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_明清时期公元1368_1840年单元高效整合教师用书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

旧传统

新因素

政治

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进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

经济

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

农耕经济高度进展;民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消灭并缓慢进展

文化

理学主导束缚人性;

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传统科技大成

西学东渐开头;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

对外

由开放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

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头消灭

1.新编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呈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从多民族国家进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在明清时期突出表现是()

A.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声威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进展

C.“戎狄蛮夷”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

B[郑和下西洋是对外交往的历史大事,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符,故排解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进展符合题意,B项正确;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解C项;“改土归流”政策只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政策,故排解D项。]

二、明清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及其影响

1.兴起

(1)“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冲突,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

2.影响

社会风气

明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不再是士人标榜的信条,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进一步导致传统地位等级的松动

共性解放

抵制封建礼教束缚,明末启蒙思想家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全都

构筑价值体系

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情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已开头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世俗文学进展

戏曲、小说等“杂书”的消费成为江南地区的一种时尚

市民意识觉醒

市民享情愿识、自办法识与商业意识觉醒。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肯定程度的变化,给传统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2.(2023·蚌埠质检)明代文人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皆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其中不乏为有钱的商贾之家所定制。这反映出当时()

A.世俗生活转变绘画的技法

B.市民阶层对绘画要求提高

C.文人画淡化神韵意趣追求

D.绘画艺术市场化倾向凸显

D[通过题干可知,唐寅、文征明等书画家“以替别人书写寿序、墓志铭以及卖画等为业”,甚至消灭了有钱人向他们定制书画作品的现象,充分体现出在明代艺术消灭了商业化趋势,即市场化倾向凸显出来,故选D项。]

三、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经济上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展。

2.政治上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进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进展。

3.政策上

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进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丢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沟通。

4.思想上

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重农抑商”和卑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明朝正德、嘉靖年间,“苏徽大贾,招贩鱼盐,多置田宅,以长子孙”,安徽的大多数耕地“皆绅衿商贾之产”,扬州大盐商,既“腰缠万贯”,也“坐拥一县之田”“平稳衣食租税”。这一现象消灭的主要缘由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兼并现象严峻

C.商帮和会馆在全国兴起

D.江南商品经济的富强

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商人致富后巨额的商业财宝被用来大规模购买土地,主要是由于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缘由,故排解;C、D两项与材料现象没有必定联系,故排解。]

一、封建社会后期中英政治制度的差异

中国

英国

政体形式

封建君主专制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权力中心

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君办法志即国家法律,臣民必需确定听从

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政府机构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84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