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4.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回想北大当年素材新人教版必修.docVIP

山东省郯城县红花镇初级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4.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回想北大当年素材新人教版必修.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回想北大当年

张申府

我从1913年考入北京高校,到毕业后留校教书,前后共8个年头。想起北大当年,使我兴奋,令人回味。

进北大

北京高校的前身是京师高校堂,它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产物,是维新派克服了顽固守旧势力的重重阻挠建立起来的高等学府。辛亥革命后,严复被任命为京师高校堂总监督,后京师高校堂改称北京高校校,高校堂总监督改称高校校校长,各科的监督改称学长,原来附属的高等学堂亦改称为高校预科了。

1913年,我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附属中学班读书。秋天,跳班考入北京高校预科。当时的北大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本科设在地安门的马神庙,预科设在北河沿的清代译学馆旧址。

所谓“预科”相当于北大的附属中学,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以免试升入本科。预科又分为两类: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升入文、法本科;其次类预科毕业后升入理、工科。它偏重于数学的教学。

我在其次类预科上了一年,觉得并不太吃力。便想去考本科,可是北大的理工科有严格的规定:凡报考本科者,必需有高等特地学校毕业的文凭。初期读文科的人并不太多,因此报考文科只要求同等学历,并不注意文凭。我升学心切,暑假改了一个名字,考上了文科。

北大文科分哲学、历史、国文学、英文学4个学门(后改称为系),我上了哲学门。照北大原定的安排。哲学门分为中国哲学、西洋哲学、印度哲学3类,但这个安排并未实现,只是混合设立一个哲学门。我虽然入了哲学门,却一心不忘数学。那时,我见知于数学系主任兼代理学长冯祖荀先生,在哲学门不到两个月,又转入了数学门。

可是转了数学门,我又放不下哲学。在哲学门两个月的学习中,时间虽然极短,但眼界大开,我对哲学产生了深厚的爱好。这样,我上的是数学的课,读的却多是哲学的书。从那时起,我主要探讨的都是哲学及其有关科目。当然,数学书始终不断在我的涉猎之中,只是数学题从不愿做,化学试验更是绝少动手。

藏书楼

我刚进北大时,学校还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藏书楼,设在马神庙校舍后院的所谓四公主梳妆楼里。藏书楼的书可以外借,但没有阅览室。过了一年,藏书楼腾出一些地方,辟出阅览室,阅览桌放在中间,四周摆上书柜,柜里都是西文书,平常总是上着锁,线装书则放在楼上,借阅的人也并不多。我上预科的时候,常常从北河沿到藏书楼来借书,犹记得那时我借的书有德文与法文的《数理科学百科全书》等。一个高校预科一年级的学生,借读这样高深的德法文书,当时并不很多。这得到了冯祖荀先生的青睐,藏书楼的管理人员由此也给了我很多便利。上本科后,我更是常常呆在阅览室里。那时书原来无多,我可以就架恣意快读,除了工程书以外,柜里的书几乎没有我不看的。

有一天,我发觉了一本装潢精致的书,是一本精装本,1914年美国出版,书名是《我们的外界学问》,英国罗素著。翻看一遍,觉得很有意思,又坐下来接连看了两遍,真有点爱不释手了。由此我发觉了罗素,并对之产生了爱好。30年头,我一度再任北大讲师,专讲罗素哲学,这也可以说是与北大藏书楼的帮助分不开的。

蔡元培主校

1917年初,蔡元培任北京高校校长。在蔡先生的主持下,学校厉行改革,出现了新的气象。

蔡先生是浙江人。1868年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壬辰科翰林,时年26岁。蔡先生早年很有才名,他见清王朝已不能长久,为适应时代的潮流,便从事哲学、伦理学等新学的探讨。他到过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主动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后来又到德国学习。辛亥革命后,蔡先生曾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化总长和北京政府教化总长,后因遭到袁世凯的仇视,被迫再赴欧洲。袁垮台后,蔡回国出任了北大校长,他虽是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又是科举出身,但他对破旧创新有锋利的志气和坚毅的毅力。

蔡先生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旧学旧人不废,而新学新人大兴。他聘请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章行严(士钊)、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陶孟和等任教授,后又聘任马寅初、陈豹隐等。同时,蔡元培还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解除了一批腐败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老师队伍的素养大大提高,给学校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口号下,当时在校的教员既有宣讲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也有拥护袁世凯做皇帝的筹安会人物刘师培,另外还有前清高校士李鸿藻的儿子李石曾教生物学,年仅二十三四岁的梁漱溟先生讲印度哲学等。

蔡先生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育学术探讨的风气,这是他进行改革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北京高校过去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非常深厚的学府,不少学生以上高校为晋升的阶梯,对探讨学问没有爱好,上学不读书,而是想方设法混资格,找靠山,还有的人打麻将、逛八大胡同。与我同宿舍的几个学生,就很少读书,而是聚在一起打牌。

面对这种局面,蔡先生从提倡思想自由动身,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团体,例如新闻探讨会、哲学探讨会等。蔡元培亲任新闻探讨会会长,以“探讨新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7****013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