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阴阳学说之哲学思想源流考.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阴阳学说之哲学思想源流考

阴阳学说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色彩的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在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发萌于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观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长期斗争中,产生的与天命神权相对峙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引入中医领域后,阴阳学说进一步得到发展。

阴阳的最初发萌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之初,其形成书面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流派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各国各有他们的宗教习惯。散见于古记载之中。古人所谓“天子祀上帝,诸侯祀先王先公”(《国语》卷四·鲁语上);所谓“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史记·封禅书》),都暗示那地方性的宗教。而时至战国时期,中国只剩下几个大国,跨地既大,吸收的人民既难,各地的宗教迷信也渐渐趋于混合杂糅。如东部的齐民族,西部的秦民族,南部的楚越民族,都有其各自特殊的宗教习惯。例如东部的海上民族,齐民族,有他们的民族宗教,有所谓“八神将”的崇拜。“八神将”之中,“天齐”为最尊,是齐民族的最尊神。

1.阴阳是古民族宗教信仰崇拜的结果

阴阳学说起于齐民族的信仰,是齐民族古宗教信仰崇拜中重要的一部分。

战国晚期,齐国成为学术思想重镇。《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云:“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阴阳学说即形成于此时。

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是深度依附于自然的,所以人类对大自然的膜拜远远超过了对人类本身的膜拜。人类在对大自然膜拜中,也没有停歇对大自然的探索。好拜物、拜自然的齐民族,想象出一个父神和一个母神,进而生育万物。由男女而推想到天地日月,以天配地,以日配月,都成了男女夫妇的关系。从男女的关系上推想出“阴”、“阳”两种势力来。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带有二元性,这种二元之说就是“阴阳”。阴阳是宇宙间相反相成的两种根本力量,这是古人的探索中总结的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古人这种以神话形态对宇宙发生与起源的

《易》首先把阴阳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要旨在探索万物之性和天人关系,它把男女两性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以男女两性的相交来联系自然,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重点阐述自然和人变化的原理,即“易也者,变也”。

所谓阴者,由覆蔽引申而来,取云覆日之义;阳者,以日为阳,由向日和暖引申而来。用“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等。用“阴阳”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易》之“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规律。意谓阴阳两种原力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就明确指出世界是唯物的,并且是运动的。一切变化均由简而至繁,由微而至著。天地、日月、昼夜、水火、温凉等运动变化都是阴阳变化一分为二的结果,都是阴和阳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抽象出阴和阳两个相对的概念。所谓阴阳者,有名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这种思想萌芽经过齐地儒生和燕齐方士的改变和宣传,成中国中古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2.西周伯阳父的阴阳学说

伯阳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身处宣王中兴之后时代,西周的种种制度弊端和人性的贪婪都呈现出来,他冷眼旁观,最后成为未卜先知的历史洞见者。伯阳父用阴阳解释人事也规定了中国哲学的方向。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然而阴阳学说中虽然包含有天文星历等内容,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目的并不在观象、授时、制历,而是要通过这些现象来说明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顺乎阴阳的重要:“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由于阴阳观念最初即建立在阳光之有无、向日或背日这些直接作用于人类感官之上的自然变化,因此“四时”的变化受到了格外的强调:“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所谓四时之序,即春生、夏荣、秋收、冬藏,阴阳家强调这是“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史记·太史公自序》。

3.阴阳学说哲学思想的延伸与变迁

早期的阴阳家力倡顺应四时和阴阳的变化。这一时期阴阳家的学问,其思维模式的要点在于阴阳交替,轮转循回,而不是阴阳对立,一个事物对立的两面。这是早期阴阳学的一个最大特点。但是我们在把四时昼夜循环这些概念舍弃之后,那么阴阳学说对立的属性就非常自然的显露出来。

在先秦和两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阴阳家的学问原来是以循环观念为主,而当阴阳对立的属性逐渐受到重视与阐发之后,循环的观念反而不被重视了。人们看到的都是阴阳学说讲究对立的这个特点。五行学说因为讲究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反而被看成是循环观念的代表,忽略了五行原本是分类定性这样一种学说

文档评论(0)

duomi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