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节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寒热产生图示
生理平衡线
阴
阴阳平衡阳盛阴盛阳
(实热)(实寒)
寒热产生图示
病理平衡线
阴
阴阳平衡阳虚阴虚阳(虚寒)(虚热)
一、寒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热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实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热
口渴
面色
四肢
二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恶寒喜热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
舌淡
苔白
迟或紧
热证
恶热喜冷
渴喜冷饮
红赤
热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
数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
“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
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
名案欣赏
名案欣赏
分析:
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结论___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
治疗___回阳救逆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寒热真假的鉴别
《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附病案1:
1、张某,男,54岁,1995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8月9日晚间起,感周身疼痛,发烧,咳嗽,10日早晨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发烧,次日即来就诊。
初诊(8月12日):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象浮数。
附病案1:
辨证:外感风热
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