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速鱼鳞互通边坡处治及附属设施工程--路基说明书.doc

高速鱼鳞互通边坡处治及附属设施工程--路基说明书.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速鱼鳞互通边坡处治及附属设施工程S3-01

第PAGE1

第PAGE1页共NUMPAGES8页

第三篇说明书

1项目概况

1.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鱼鳞乡,受持续强降雨,加之项目区域地质条件差等因素影响,导致路基出现滑坡、边坡变形等地质灾害,需设置抗滑桩、边坡防护和路基排水等工程。同时为确保鱼鳞互通顺利运营,需新增进场收费管理站场地的员工通道。员工通道路基宽度4.5m,路面结构为水泥砼路面。

1.2设计内容及范围

根据《关于巫镇高速鱼鳞互通边坡处治及附属设施工程立项的批复》要求,本次方案设计范围如下:

(1)鱼鳞互通A匝道与连接线交汇处(AK0+520~AK0+563.579接LK0+000~LK0+035)处边坡处治设计。

(2)收费广场外侧员工通道及相应附属设施。

(3)相关附属工程设计。

1.3设计依据及采用的主要规范

(1)《关于巫镇高速鱼鳞互通边坡处治及附属设施工程立项的批复》

(2)巫镇高速鱼鳞互通收运费岛工程地质说明书、巫镇高速鱼鳞互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资料。

(3)《巫镇高速鱼鳞互通工程详勘报告》及《地质勘察补充调查报告》(2023年10月)

(4)依据的主要规范、标准

1)《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JTG/T3334-2018)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1)(2015年版)

3)《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

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7)《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

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如在提交正式设计至工程开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发布的规范为准。

2技术标准及建设规模

2.1技术标准

根据巫镇高速鱼鳞互通施工图设计,本项目采用高速公路技术标准,主线设计行车速度80km/h,路基宽度为25.5m;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级A级;其余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规定值。

2.2建设规模

拟建巫镇高速鱼鳞互通边坡处治及附属设施工程位于巫溪县鱼鳞乡,巫溪县北部、大巴山南麓,项目位于巫镇高速双金隧道与鱼鳞隧道之间,连接线终点接庙坪村村道。本互通匝道设计速度40km/h,连接线设计速度30km/h,设置2进2出匝道收费站一处。

3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3.1地形、地貌

鱼鳞互通位于位于重庆巫溪县长丈村,距巫溪县城约56km。拟建互通距离X520县道约2.47km,有乡村道路(水泥路面)直达场地,场地总体交通条件较好。

3.2气象、水文

(1)气象:鱼鳞互通所在的徐家镇位于巫溪县东北部,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该镇地处秦巴山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多年平均气温17.5℃,1月平均气温6.5℃,极端最低气温-7.3℃;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1.3℃。最低月均气温15.9℃。无霜期年平均307天,多年平均雾日11.2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69.1%,年平均日照时数1537.7小时。0℃以上持续期306天。年平均降水量1434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52天。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8月,8月最多。多年平均风速1.9m/s,最大风速21m/s(1988年8月),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4.40m/s。

(2)水文:鱼鳞互通场区属大宁河流域,大宁河上游段东溪河在其南侧467m自西向东流过,为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有无名溪沟穿越场地中部,最终流向东溪河。鱼鳞互通于ZK38+476和YK38+507处跨过无名溪沟。无名溪沟未回填时水位766.04~769.94.00m,溪沟水面宽度约0.70~1.50m,水深0.10~0.40m,流量约4.0L/s。无名溪沟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具有典型的山区溪流特点。

3.3地层岩性

互通区桥址区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碎石土及二叠系茅口组灰岩(P2m)灰岩、震旦系下统南沱组(Zan)页岩、凝灰质砂岩,其特征及分布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主要分布于场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