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二单元第2课《林泉之心》教案设计 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pdf

第二单元第2课《林泉之心》教案设计 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教案设计

美术学科教案

章(单元)第二单元节(课)第2节课时1课时节次连续号2

课题林泉之心课型新授

教学知识与技能:掌握点景人物、构图技巧(虚实、疏密、留白)在山水画中的作

目标用,并能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其艺术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典作品分析,理解山水画“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

意境营造方式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山水精神从文人隐逸情感到家国情怀的时代嬗变,增

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掌握“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表达方式,通过《潇湘图》等经典

重点作品分析画面布局与自然空间的理想化构建。

难点难点:学生在创作中易机械拼凑景物,难以将诗句情感(如“独钓寒江雪”的孤寂)

转化为构图语言(如孤舟、寒江、疏朗留白)

一、课程导入

1.情境营造

播放30秒江南山水实景视频(配古琴音乐),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幅画

表现这段画面,你会如何构图?”

引出课题:“古人的答案藏在山水画中——他们不仅画自然,更画心境。”

2.初探经典

分组观察《潇湘图》高清局部图(投影):

观察内容,自然元素(山、水、树),人物活动(做什么?在哪里?),

整体感受(用一个词形容)。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关键词(如“迷蒙”“和

谐”“诗意”),点明“借景抒情”的核心。|

二、知识深化与经典解析

教学1.意境与哲学:从“林泉之心”到“天人合一”

概念解析:

过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以《潇湘图》为例,对比画面中的“山径”(可行)、

“远山”(可望)、“溪流”(可游)、“屋舍”(可居),说明画家如何构

建理想化自然空间。

天人合一:结合道家思想,分析画面中云雾、水墨渲染的含蓄感,体现人

与自然浑然一体。

互动辩论:“如果去掉《潇湘图》中的人物,画面意境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理解“人景共生”的重要性)

2.点景人物:自然中的生命律动

角色扮演活动:教师提供《潇湘图》中不同人物剪影(行旅、渔夫、雅

士),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人物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与山水呼

应?”

结合“知识图”(劳作、行旅、雅集),总结点景人物“画龙点睛”的功能(如

“渔夫”暗示江南水乡生活)。

对比赏析:展示明代《林亭清话图》,对比人物姿态与场景,感受不同朝

代文人雅趣的差异。

3.构图密码:虚实相生与诗意留白

微课视频(2分钟):动态演示《江亭揽胜图》的构图技巧(如近景亭台与

远景山脉的虚实对比)。速答挑战:“扇面画《寻仙山水图》为何在右上

角大量留白?如果填满会怎样?”

三、山水小品创作实践

1.灵感激发

诗句配对游戏:将诗句(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与对应山水小品图(如《山中人家》《春日》)连线,分析诗句

如何转化为画面意境。

2.分步创作

步骤一:构思草图

学生选择一句诗,用简笔画勾勒“近景—中景—远景”框架,标注留白区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16111057000017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