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三节过分依恋行为的矫正孙云霞课件.ppt

第三节过分依恋行为的矫正孙云霞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过分依恋行为的矫正孙云霞案例:今天是升入中班的第一天,早上很多孩子都早早地来了教室,很多幼儿的家长都陆续离开了,只有荣荣不让奶奶走,哭了起来(荣荣是早产儿,虽然年龄4岁,但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给人感觉不到3岁)。我笑着迎了上去,可是荣荣看到我却哭的声音更大了,“这是你的新老师,赵老师啊,你早就认识的!”可是荣荣根本没听进去,奶奶着急地说“奶奶还有很多事要做呢,荣荣听话,和老师待着。”说完奶奶走了,荣荣哭的更伤心了??就这样,荣荣一整天都又哭又闹,回家见到奶奶就又好了,第二天又如此重复……一、概念四、案例及矫正方法二、致病原因三、临床表现概念分离性焦虑障碍是指幼儿与他所依恋的对象分离时所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依恋对象多是幼儿的母亲,也可是祖父母等其他抚养者或照管者。幼儿分离性焦虑障碍也叫做离别焦虑,是指在6岁之前,与所依恋的人离别时所产生的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和焦虑。致病原因1、遗传因素2、教育因素3、心理因素4、生理因素临床表现1.离不开依恋对象2.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等社会性退缩3.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慌、胸闷、尿频、尿急或营养不良、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幼儿对家长的依恋是小班初级阶段中遇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孩子们哭哭啼啼,硬拉着爸妈的衣角不放,孩子终将离开爸妈的怀抱,这只是迈了一小步。那如何迈好这一小步——如何正确处理小班幼儿对家长的过度依恋呢?下面谈谈小班幼儿对家长的依恋及处理的某些方法。事例一:红红是我班最弱小的幼儿。第一天上幼儿园,她是哭得最凶的。从妈妈离开,她就一直闹着要回家。老师阿姨再怎么劝,再怎么哄,她都不听。别看她人小,发起“脾气”来是够倔的。吃饭时假装咳嗽,有时候把嘴张得大大的,一大口吃进去又全部吐出来,还哭着说要妈妈喂。对这些比较任性的幼儿,老师跟她苦心相磨是没用的。对此,我采取延缓处理的方法。在她哭闹时不屈理睬她。等她情绪稍微平静了,老师再对她进行教育,这样效果就比较明显。再加上家长的密切配合,洪洪已能顺利的克服对家长的过度依恋,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了。事例二:铭铭是山东籍的幼儿。他与洪洪不同,没有大哭大闹过。早上妈妈送他到幼儿园时,他只会带着哭腔对妈妈说:“早点来接我。”接着就比较安静的坐在小椅子上。不过,他有种特殊的行为。每次带的帽子,手套都要让妈妈放好。其实他并不是不会放,而是想借妈妈挂帽子,手套的机会多留会儿妈妈。有时甚至让妈妈看他搭积木,让妈妈多呆会时间。这种表现的幼儿一般都比较懂事,不会生事捣乱。要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的依恋基本上通过讲道理就行了。告诉他:“妈妈要上班,不能天天陪着你。你长大了,要上幼儿园,要学本领,自己的事情得自己做,好吗?”事例三:迪迪是我们班最特殊的幼儿。他不大开口,只会以个别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意向。同时也很任性,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幼儿对家长的依恋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刚进我们班时,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有“危险”的。他不会说“我要回家”,只会用哭来表示。对于这特殊的幼儿,我们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从进园到离园,从吃饭到入厕,从做操到室外散步,他都是特殊照顾的对象。渐渐的,他对家长的依恋淡化了,对我们教师,阿姨的依恋是日渐加深。行为矫正方法1.减少刺激尽量不要发生引发其强烈刺激情绪反应的事件2.行为治疗通过各种形式的松弛的训练,减少其对分离事件的焦虑3.个别指导4父母咨询家长要学会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对孩子心理上不良的影响5.家庭治疗调整整个家庭环境及教育观,是治疗孩子焦虑症的焦虑6.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文档评论(0)

一笑倾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PPT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