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三言救政治之危——评苏轼《转对条上三
事状》
作者:石妍婷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9年第1期
摘要:苏轼的《转对条上三事状》主要针对北宋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提出了三条谏言——
君主应开张圣听,以防壅塞;以才选官,解决官冗之弊以及再议改革贡举制度。苏轼具体分析
了宋朝当时的政治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但同
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关键词: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赏析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苏轼一生官途坎坷,经历“乌
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神宗病逝后,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
启用司马光为相,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旧党人士被重新启用,苏轼也以礼部郎中
之职被召还朝。
熙宁二年(1069)十二月,苏轼上书:“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圣
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仁宗时期,宰相权势过重,为防宰
相擅权,皇帝利用“耳目”监视近臣。但台谏并非都是贤能,他们在履行职责时,不免争强斗
胜,甚至在党争中从“人主之耳目”演变为“大臣之私人”,成为新旧党争的催化剂,因此,
台谏之言的价值可想而知。与此同时,冗官问题也是宋朝统治者面临的又一大难题。这个问题
由来已久,统治者几番改革都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一直延续到元祐年间都没有彻底解决。
元祐元年(1086),苏轼还朝不久,即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此时
正值朝代更替之际,新旧党争愈演愈烈,宋朝的政治危机越发显现出来。根据惯例,宋代臣僚
每隔数日,便要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于是,元祐三年(1088)五月,苏轼
上朝转对,针砭时弊,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供皇帝参考,这篇公文便成于此时。
二
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自秦朝到唐朝,御史台都是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朝又在御史
台之外,另设谏院,直言君主过失。北宋则开始设置专职台谏。自此,台谏成为“人主之耳
目”,君主对天下之事的洞悉皆出于这十余人,宋哲宗也不例外。自哲宗即位以来,“惟执政
日得上殿外,其余独许台谏官及开封知府上殿,不过十余人”。苏轼认为此种做法实在不可取。
一是天下之大,世事之变,并非这十余人所能详尽;二是若这十余人并非贤良,不以实告,君
主耳目闭塞,是天下之大害。
对于台谏制所造成的弊病,苏轼劝谏君主必须开张圣听,广言纳谏,除台谏、开封知府外,
亦许其余群臣请间奏事,并主张恢复祖宗旧制。在当时的背景下,苏轼所提出的解决措施,确
实有他的实践意义。古往今来,历代明君无不主张广言纳谏,古有邹忌讽齐王纳谏,臣子有为
主尽忠之心,君主理应悉心听取。再加上台谏势力日益壮大,甚至成为新旧党争的催化剂,如
今新政在行,于政局稳固不利。
台谏制的问题不容小觑,而选官制度也是宋朝统治者面临的又一大难题。苏轼说:“自近
世以来,取人之多,得官之易,未有如本朝者也。”宋朝时名器爵禄,出之太易。真宗景德、
祥符年间,官员9785人;仁宗皇祐元年17300人;英宗治平年间24000人;徽宗政和年间
43000人;宣和元年48377人;哲宗时期,人数继续猛增。宋朝官员人数之多,实为历朝之冠。
究其原因,一是机构重叠,政事不治。“今吏部一官阙,率常五七人守之。”可见,宋朝行政
机构臃肿,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由此,不但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而且官员之间
相互推诿,不干实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行政效率低下。二是宋朝选拔官员的制度不合理,
“每一次科场放进士诸科及特奏名约八九百人,一次郊礼,奏补子弟约二三百人”。从正规的
科举制度来看,太祖之时每年平均取进士、诸科共20人。到仁宗朝,平均为234人,百年间增
加了十多倍,哲宗之时更盛。此外,还有恩荫补官的官宦子弟,司马家族便因司马光父子而得
以入朝为官。再加上特奏名制,这些都导致了冗官问题。
冗官之弊日重,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苏轼谏言君主要以才选官,不
图虚誉,效法诸葛亮、陆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苏轼此言合情合理,科举制度建立
之初,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官员选拔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使得寒门士子也有出仕的机会。而如
今所行的恩荫与特奏名之制,更倾向于贵族子弟,与当初的愿望背道而驰。君主有宽慰贤臣之
心,恩泽士人之意,但也不可为笼络人心而罔顾江山社稷的利益,才能才是选拔官员的最重要
标准。苏轼时任礼部贡举,为改革贡举制度,以缓解冗官问题,他再次提及自己曾经所述的裁
减官员之法。苏轼一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