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宿洞霄宫》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宿洞霄宫》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宿洞霄宫》含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开头不仅概括了整个环境和自己的心情,而且写出了两者的关联。

B.诗题中有“宿”,但诗人并没有先写宿,这恰好便于从视觉上描绘秋景。

C.中间两联在写景上各有侧重,颔联着重安排景物,颈联暗地交代时间。

D.尾联联想入夜后秋雨打芭蕉的情景,再故意一问,以凄凉孤寂收束全诗。

16.本诗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画面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一联。

参考答案:

16.本诗与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画面效果的角度简要赏析“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一联。

15.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凄凉孤寂”错误。雨打芭蕉的声响,实为美妙的秋声,为“宿”增添了韵味,并无凄凉之意,结句之所以一问,是因为诗人知道,今夜是定能领略这种幽美的情韵的,只是不晓得同听此声的还有哪些人罢了。这样一问,不仅留了想象的余地,也回照了首联的“秋思亦无垠”句,没有“凄凉孤寂”之感。

16.①色彩绚丽/浓艳/鲜艳/对比鲜明。“碧”“红”“青”“白”四种颜色相互映衬,绘出秋山秋水的鲜艳明丽。

②动静相谐。“涧流红叶”为动,“青林白云”为静。

③俯仰生姿/空间开阔。“碧涧”是俯视,“白云”为仰观。

④生机盎然。洞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活泼有生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碧”“红”“青”“白”四种颜色相互映衬,鲜明而和谐。碧绿的山涧、青色的树林作为背景,奠定了画面清新自然的基调;而流淌的红叶与点缀的白云则在其中格外醒目,为整个画面增添了鲜艳明丽的色彩感。

②“涧流红叶”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红叶随着山涧的水流潺潺而下,富有动感与活力,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而“青林白云”则相对静止,青葱的树林静静地站立在那里,白云悠悠地飘浮在树林上空,宛如一幅宁静的画面。动景与静景相互结合,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变化。

③在观察视角上,“碧涧”是向下俯视所见,“白云”则是抬头仰观所得。这种俯仰之间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既能看到脚下流淌着红叶的山涧,又能仰望到天空中飘浮的白云,景物有高有低,相互映衬

④此联通过对碧涧、红叶、青林、白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日山林图。涧水在奔流不息,带来了灵动的气息;树林在阳光的照耀下郁郁葱葱,点缀着的白云更是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灵动与飘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127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