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针灸治疗痹症的现状.ppt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灸治疗痹症的研究现状巴中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喻凤文“痹症”的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肢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腑。《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最早提出了痹之病名。01《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对其病因病机、证侯分类、转归及预后都做了详细的论述。02《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03中医对“痹症”的认识《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还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从而提出了五脏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五体痹: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分。01外邪致病02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03风寒湿邪郁而化热,或阳盛病人感受外邪入里化热。04内因致病0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不足为发病内因。06饮食劳倦07肝肾不足08阳虚寒凝09於血闭阻痹证的病因病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内经对痹证预后的论述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为临床所用。《华氏中藏经.论痹》:提出了热痹的病名。谓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诸病源候论》对热痹又称为“历节风”。《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称为:“白虎病”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述01严用和《济生方》称为“白虎历节”。02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热痹的另外提法王肯堂《证治准绳》对痹症的论述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对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对痹症的论述“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散寒为主,疏风燥湿切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寒凝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叶天士对痹症的治疗01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用活血花於法治疗,并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有较大指导意义。02朱良春多主张用虫类药物剔络搜风。02谢海州提出治疗痹症“三宜四要。04焦树徳对痹症的研究可谓精专,并首次提出了“尪痹”一说,01王为主张肾虚督脉於滞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采用温肾强督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等03近代医家有从肝肾、从脾、从虚、从於、从痰等多种观点治疗痹症。05当代名家对痹病的认识纵览痹证治疗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到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辨证思想从直观逐步到抽象,其治疗方法也逐步多样化。《内经》时代主要着眼于对寒邪的治疗,仲景则注重对湿和寒邪的治疗,而金元时代在前人的基础上,相对强调风药的运用。清代温病学家治疗痹证偏于清热利湿又体现了地域特色。01历代医家偏重于寒湿的治疗方法,似乎更体现了临床实际情况。风邪善行而数变,患者临证多无外感风邪的表证,而表现多以寒湿为主,故临证时应以散寒祛湿为主,平时应固护正气,防止外邪内袭。02《灵枢·周痹》中关于痹证的治法:“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同之,其瘛坚,转引而行之。“这里强调对痹病应先审视经络的虚实,再采用温通等方法治疗。“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这个介绍了对予痹证之痛有先后者,先刺后痛者以截其病势,后刺先痛者以除其病源。《内经》中针灸治疗痹证的刺法总结《内经》中针灸治疗痹证的刺法总结“黄帝曰:愿闻众痹。歧倍对日: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这里介绍了对于对于时发时指、左右无定处的众痹,即使疼痛暂时好在,仍需在此处针刺,以免复发。《素问·缪刺论》中关于痹症的治法“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钎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痛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这里指出痹证痛无定处者,可用缪刺法治疗,并根据病人气之盛衰来确定

文档评论(0)

wangwumei197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