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9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docx

2019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2019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分析题(10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和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答:《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待爱情和婚姻

1.与侍萍

真情的一面:周朴园对侍萍曾有过真情。三十年前,他与年轻的侍萍相爱,还生下了两个儿子。在侍萍被赶走后,他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记住她的生日,甚至还保持着她过去的生活习惯,这表明他

内心深处对侍萍有着一定的怀念和眷恋。

虚伪的一面: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惊愕、恐惧,而后试图以金钱来打发侍萍,想用钱来买断过去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这暴露了他在爱情面前的自私和虚伪。

2.与蔡漪

专制的一面:他把蔡漪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要求她绝对服从自己。他强迫蔡漪喝药,全然不顾她的感受和意愿,体现出他在婚姻中极强的专制性和控制欲。

冷漠的一面:他不关心蔡漪的精神需求和内心世界,对蔡漪的情感冷漠无视,导致蔡漪在这段婚姻中痛苦挣扎,也反映出他在婚姻关系中的冷酷和无情。

对待亲情

1.与周萍

威严的一面:他以家长的权威来对待周萍,要求周萍绝对服从自己,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地位,周萍对他充满敬畏,在他面前战战兢兢,体现了他作为封建家长的威严和专横。

复杂的一面:他既希望周萍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又对周萍与蔡漪的不伦关系有所察觉,内心有着对家庭伦理混乱的痛苦和无奈,同时又要维护家庭表面的体面,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态度使他的形象更加

丰满。

2.与大海

资本家的一面:当他面对作为工人代表的大海时,立刻露出了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冷酷无情地镇压工人运动,开除大海,全然不顾大海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表现出他把阶级利益和金钱利益看得高于亲情。

尴尬的一面:在与大海的冲突中,他也有尴尬和无奈的时刻,毕竟血缘关系是无法否认的,但他的

2

阶级立场和自私本性让他无法以正常的父亲身份去对待大海,这种矛盾让他的形象更加复杂。

对待社会和事业

成功的一面:他是一个成功的资本家,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展现出他在事业上的精明能干和强大的掌控力。

虚伪反动的一面: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不择手段,克扣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工作时间,甚至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两千多名工人,以获取巨额保险赔款。同时,他与反动势力勾结,压迫工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体现出他的反动和腐朽。

周朴园在《雷雨》中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人物形象,他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源于他所处的时代、社

会地位以及自身的性格和经历,通过他的形象,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黑暗以及封建资本家的反动本质。

2.《雨巷》大约完成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19卷8号。《雨巷》在现代诗歌史上一直享有很高的美誉度,但是,后来却一直受到批评,几乎是众口一词,说它的情调不高。1980年,当时中国最权威的文学刊物《文学评论》发表的《戴望舒诗作试论》一文就曾认为,《雨巷》是诗人“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韵律美之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有心赞扬《雨巷》的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所赞扬的也仍然只是它的艺术成就,认为“《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但仍然只能说,“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行彷徨的孤独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对其评价存在不同观点是正常的文学现象,关于对《雨巷》情调不高”等评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从特定历史背景及传统观念角度看“情调不高”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

1.时代背景的要求: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使命,人们期望文学能够成为唤起民众、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雨巷》中那种个人化的、略带感伤和迷茫的情绪,与当时时代所呼唤的激昂奋进的精神相比,显得有些“不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档定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医务工作者,自由工作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