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为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等文件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目前,全省设地级市12个、县级市5个,建制镇892个(包括县城64个)。“十三五”以
来,全省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在国土空间上的分布逐步加密,城镇化进程呈现良好
发展态势。
图1甘肃城镇空间分布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到910平方千米和
500平方千米,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06.73万人,2020年比201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6.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23%。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能力逐步增强,城镇化
水平增速快于全国。
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城市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石化通用装备、数控机床、电
工电器制造、医药等传统产业对城市发展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蓬勃兴
起,有力带动了城镇化建设。城市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
造、新能源设备等领域创新成果显著,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商业贸易、仓储物
流、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服务业较快发展,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城市群建设积极推进。联合青海省共同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联合陕西省、山西
省加快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和产业合作项目,两
大城市群对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2020年全省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
居民人均用电量达到380千瓦时,城镇供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92%,污水处理
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6.4%和100%。城镇家庭宽带入户率达到91%,城
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5%。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速,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子女
义务教育纳入了各级政府公益性投入保障范围。
城镇综合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加强空间规划管理,规范了城镇空间开发秩序。开展新型城
镇化建设试点和县城补短板试点,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
加强交通、治安、防灾、环境、卫生等综合治理,提高了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甘肃城镇化发展质量亟待提升。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11.7个百分点,
滞后周边省区4个百分点左右。大中城市偏少、功能不够完善,小城市和县城集聚人口和
产业的能力较弱,人口集聚慢于城市空间扩张。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设施供给不
足。区域城镇化差异化明显,河西地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陇东南地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
较弱,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城市治理能力不足,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薄弱等。这些
问题和矛盾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二)发展趋势。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我省城镇化将表现出新的趋势性特征。
发展动力依然强劲。全省总体上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空间足,发展潜力
大,发展动力强,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城镇化将为全省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空间布局逐步优化。随着黄河沿岸、河西走廊和陇东南三个城镇带建设和多个城市组团发
展,城镇空间逐步拓展,城镇体系趋于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显现,一批中
小城市成长为大中城市,小城市和县城综合实力提高。
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城镇居民对优质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和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日益增
长,推动城市从经济导向更多转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化发展。城市开发边界趋于稳定,城
镇建设由增量扩张转向紧凑精致方向发展。城市更新加快推进。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
推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分化发展趋势明显。区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部分小城市和建制镇人口
将继续收缩,城镇分化趋势加剧。资源型城镇需要加快接续产业培育,以农副产品加工、
建材生产、商贸流通为主的城镇需要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
流动和跨界配置逐步顺畅,城市人才、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入乡投资逐步成为常态,城乡
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将不断缩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
中、四中、五中全会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