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注(吹)塑机废气近零排放系统及工艺》
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注(吹)塑机在运行过程中有PE、PP废气产生。目前传统塑料废气治理方
式是废气经收集后进入静电净化器/低温等离子/光氧化/催化氧化及活性炭吸附
(以上两种以上的组合)处理后,经排气筒排放至大气中。这种处理方式,不仅
增加大气中的VOCs和二氧化碳排放,污染环境,造成原料浪费,而且增加能耗
(电耗)。通过本技术工艺处理后,可使装置运行中废气达到近零排放,显著降
低VOCs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大大降低运行过程中的电耗。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国家对各行业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深入,促进各领域的绿色发展和可持
续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此期间,培育绿色工厂,制定各领域的绿色工厂标准
是这方面发展的基础工作,起草和实施以零排放为最终目标的绿色工厂标准,是
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为了进一步规范塑料制品行业废气治理的工艺技术,达到本领域废气零排放
的最终目标,做到节能降耗,降低运行费用的目的,特制定本标准。同时可以为
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检测及运行的依据。
本标准是根据国内注(吹)塑机的实际运行情况,结合相关专利技术及用户
需求制定。注(吹)塑机废气近零排放系统及工艺所具有的节能、降耗、减污的
独特优势,将使其在塑料及其制品等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国内
尚未相关零排放的标准,因此制定与应用本标准对塑料制品领域意义重大。综上,
制定《注(吹)塑机废气近零排放系统及工艺》团体标准势在必行。
三、主要起草过程
自立项后,山东化学化工学会组织山东海众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淄博诺盾
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临淄六顺新材料有限公司、聊城金歌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及
淄博高新区绿色智能工艺研发中心等多家单位的技术人员成立了标准起草工作
小组,明确了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确定了起草组成员和任务分工,并确
定了由山东海众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负责标准文本的初稿起草、意见汇总和
修改工作,其他单位共同参与标准编制。
标准起草工作小组开展了以下工作: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调研,参与标准讨论的有来自企业一线和科
研院所的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通过对标准内容进行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形成
了目前的标准文本。主要編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成立标准起草组,开展标准的前期调研工作,并进行了相关技术和资
料的咨询、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
(2)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经多次讨论、标准内容修改,按照相关要求起草了
标准草稿,并按规定形成了《注(吹)塑机废气近零排放系统及工艺》(工作组
草案),并按规定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以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一)制定标准的原则
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的规定编写本标准内容。
本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同时考虑收集到的现阶段塑料制
品行业废气治理的情况,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制定标准的依据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
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和要求起草。并参考引用了以下标准:
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T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三)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
五、确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及说明
注(吹)塑机产生的PP、PE等废气,通过引风罩和引风机收集进入旋风分
离器,旋风分离器将吸入的气体分离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可循环利用的废气,另
一部分为颗粒物。颗粒物直接回收利用。可循环利用的废气进入冷凝器进行冷却,
冷凝器壳程内为循环冷却介质,管程内为废气,废气经冷凝后为粘流态的物料,
该物料收集进入原料收集装置,后将收集到的PE、PP等粘流态的物料通过泵重
新加入至注(吹)塑机回收利用,处理后的气体经活性炭装置吸附后返回密闭的
注(吹)塑机车间内,杜绝外排。
该项标准符合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
限值》的要求;取消有组织排放,大大严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第6部分有
机化工行业》(DB37/2801.6-2018)表1标准限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