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澳大利亚文学家劳森(Henry Lawson).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亨利·劳森

HenryLawson

亨利·阿奇博尔德·赫茨伯格·劳森(HenryArchibaldHertzbergLawson,1867年6月17日-

1922年9月2日)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誉为

“澳大利亚的声音”。他以短篇小说和诗歌著称,作品深刻描绘了丛林生活

的艰辛、工人阶级的挣扎,以及澳大利亚民族精神的萌芽。尽管一生饱经磨

难,他的文字却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基石,至今仍被视为民族文学的瑰宝。

劳森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格伦费尔附近的淘金营地,父亲彼得・拉森是

挪威移民,曾以淘金和务农为生;母亲路易莎·劳森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和出

版商,创办了《晨曦》报。童年时期,劳森一家因淘金热辗转多地,最终在澳大利亚1976发行

1873年定居于欧伦德里的小农场。贫困与动荡的生活塑造了他敏感的性格,而母亲的进步思想则为

他埋下了关注社会不公的种子。

14岁时,劳森因部分耳聋辍学,先后从事建筑工、油漆工、电报线路工等体力劳动。这段底层

经历让他深入了解工人阶级的疾苦,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1883年,父母分居后,他随母

亲迁居悉尼,开始接触文人圈子,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在悉尼,劳森白天做油漆工,晚上参加夜校

学习,并开始向报刊投稿。1887年,他的第一首诗《德里城堡的沉没》在《公报》发表,标志着其

文学生涯的开端。此后,他陆续为《晨曦》《阿尔巴尼观察家》等报刊撰稿,逐渐以“丛林诗人”

的身份崭露头角。

1892至1896年,劳森深入新南威尔士丛林,与牧民、剪羊毛工人和农场主朝夕相处。这段经

历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牧羊人的妻子》(TheDroversWife1892)、《当罐里的水沸腾

时》(WhiletheBillyBoils1896)等短篇小说集由此诞生。这些作品以冷峻的笔触揭露丛林生活

的孤独与贫困,被誉为澳大利亚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1900年,劳森携家人迁居伦敦,迎来创

作高峰期。《乔・威尔逊和他的伙伴们》(JoeWilsonandHisMates1901)和《丛林儿童》

(ChildrenoftheBush1902)等作品不仅在英国出版,更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然而,英国

的寒冷气候与经济压力迫使他于1902年返回澳大利亚,但此时他的健康与创作力已开始衰退。

1896年4月15日,劳森与伯莎·布雷特在悉尼结婚,他们育有一子一女。但这是一段短暂而不

幸福的婚姻,因经济拮据和劳森的酗酒问题逐渐破裂,1905年后两人分居。晚年的劳森陷入酗酒、

债务和精神疾病的泥沼,多次因醉酒和拖欠抚养费入狱。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写作,《三角人生》

(TrianglesofLife1913)等作品继续展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1922年,劳森因脑溢血在悉尼郊区阿博茨福德的住所病逝,

享年55岁。澳大利亚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这是首位享此殊荣的作

家,彰显了他在国民心中的地位。劳森的创作不仅推动了澳大利亚

文学的本土化,更影响了后世作家如帕特里克・怀特、托马斯・肯

尼利等。他的肖像曾印在1966年发行的澳大利亚10元纸币上,他

的作品至今仍是澳大利亚学校的必读书目。

劳森作品《牧羊人的妻子》

2025-03-27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