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试论影响司法公正若干要素及其解决方案的探讨.doc

试论影响司法公正若干要素及其解决方案的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2

PAGE3

②林

试论影响司法公正若干要素

及其解决方案的探讨

内容摘要:历史事实说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对于国家权力来讲,司法腐败造成的损伤是硬伤和内伤。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行政再腐败,只要司法不腐败,就有惩治腐败行为的希望,而一旦腐败在司法领域大面积地蔓延,它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社会腐败风气的加剧,或整个权力体系和法律体系的紊乱,失控,或国家权力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的约束机制的迷失,或公民维权机制的崩溃,而是一种信念的失落对法律。如果说行政腐败毁坏了政府在民众中的公正形象,那么司法腐败的恶果则是,在民众层面上,它加深了人们对规范的轻视态度,及对法律权威和诉讼活动的不信赖感。更不用说,它使“法治社会”的理想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要加紧对司法腐败的探讨研究,并积极改革,使司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司法公正司法权行使隐形法诚信廉洁权力角色错位

一﹑引言

目前中国司法领域里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已20多年,中国社会正逐步走上法制轨道时,司法腐败问题在此刻这样突显出来?过去改革20年间,中国的法制建设基本重点是立法,法律界常说的四句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20年工作的重点。这个社会过去的管理是很少有法律的,从1949年以后到文革前,制定的法律较少,基本的控制手段是行政和党的管理。文革这一灾难性的历史使邓小平,彭真等人非常强烈地意识到:国家要靠法律来治理,首先就要制定很多法律,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律约束。但完善的法制有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有法可依,二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①

①朱遂斌:“有法为何不依”,《中国律师》1999年第6期。

二﹑影响司法公正若干要素

司法公正涵盖整个司法行为和司法过程,其含义有三:适用法律的平等、诉讼程序上的规范、判决结果上的公平。①

①林吉:“司法公正与司法腐败”,《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8期。

1.司法机关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法官、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地方和行政权力的干预,假如面对的是一个民告官的官司或当事人一方有强硬的权力背景,这时法官即使想做到独立办案、做到公正都不可能。这点很好理解但也是最不能令人理解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把法院,检察院置于地方行政和地方党的机构的领导下,但地方行政对司法机关的控制却是不能令人接受的,也是有违宪法的。一方面宪法中规定法院依法独立审判,不受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干预,另一方面又把法院的人,财,物置于地方政府的控制之下,这明显叫法院听命于地方。我们的法院除了最高法院其余都设置在地方,但这并不表示它是地方的法院,而是国家设在地方的法院。国家的法律应当是统一的,司法过程也应当是统一的,但现在,地方法院的人、财、物完全被地方政府所控制,地方政府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喜好随意增减拨款,一旦拨款不足或不及时时,生存的压力就会加剧法院的腐败。尤其是遇到行政诉讼时,如果被告是公安局的话,法院就感到很棘手。法院很为难,因为在中国的权力格局中,公安局是一个权高势重的部门,一般地方的政法委书记都由公安局系统的领导来兼任的。因此有些地方的公安部门就很嚣张,甚至把原告公民从正在开庭的法庭带走,并对法院进行威胁,当然不必说还有其他权力部门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法院来独立办案简直是痴人说梦。汉尔弥尔顿有一句话:“就人的本性而言,对一个人的生存有控制权,就等于对一个人的意志有控制权。”尤其是涉及到某些地方领导的亲属,关系户时,你又如何能公正,独立地判决?在这样的体制下,司法公正是不可能的。

2.审判委员会形式上的不完善

在我国法院,一些所谓重大疑难案件往往是由法院里的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当事人双方在法庭上打官司,打来打去,他们最后才明白,实际能对案件作出最后决策的并不是眼前的法官,而是背后的审判委员会,这不利于形成令人信服的结果。审判委员会是一种法院机关的内部决策结构,是对案件审结的最后把关。但从现实中来看,审判委员会的各成员不直接参与案件的调查取证及庭审,仅凭某一办案人员的汇报来作出决定,这样势必造成对案件事实认识不清,对案件原审理程序合法性无从稽考,当然也就起不到“把关”的作用。所以审判委员会仅是法院的内部民主的形式,但还需要完善。另一方面,在我们这里,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接触没有多少约束,一些当事人及其律师经常跟法官在一起聊天、吃饭、卡拉OK,这是应当创造出一种让每个当事人都信任的气氛,让当事人相信法官绝无可能与对方当事人有背后交易。一件经济纠纷案,赔偿100万或80万,差20万,这个判决的标准是什么,没有严格的标准。有标准的是程序,如果法院办案有严格的程序,不偏袒任何一方,那当事人是比较容易接受司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9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