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彰显人文个性,梳理审美文脉——简论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的学术特点.pdf

彰显人文个性,梳理审美文脉——简论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的学术特点.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2007年9月学术交流Sept.,2007

总第162期第9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62No.9

彰显人文个性,梳理审美文脉

——简论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的学术特点

朱崇志,赵山林

(1.同济大学文法学院,上海200092;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

[关键词]杜桂萍;《清初杂剧研究》;清初杂剧

[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7)07—0151—02

在古典戏曲研究史上,清初杂剧始终处于尴尬的地观照,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因有文献为依据,当面对

位。相对于整体上颇受冷落的清代杂剧研究而言,与明诸家有关清杂剧历史分期的不同意见时,著者自然可以

代中后期杂剧一脉相承的清初杂剧应该算较受关注的一轻松裕如地评判弃取,将清初杂剧界定在顺、康、雍三朝,

个点,无论在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清中后期杂剧并从学理的角度将清初杂剧作为相对独立的戏曲阶段,

研究所无法相比的,这或许可算是它的“不幸中之幸”,但不单为本书的写作设置了良好的开端,也为今后整个清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种幸运却反而造成了清初杂剧代戏剧的研究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其功匪浅。

之个性在研究视野中的泯失。在杂剧演化的进程中,无同时,著者显然善于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探讨清初杂

论是审美风貌、文本体制还是创作意旨,明中后期杂剧都剧的独特个性,书中对于杂剧体制的分析极为精彩。如

以“南杂剧”的形象呈示了同元杂剧迥异的风采,而对清在分析清初杂剧关目平板的原因时,并未仅仅归因于艺

初杂剧的研究则始终没有走出明末杂剧流风余绪的视术技巧的粗糙,而是进一步指出,“因首先关注题材的象

域。这种明清杂剧一体观的理念,显然不利于有关清初杂征性及其与主体的对应关系”lI。,由此而导致作家对创

剧的深入研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杜桂萍教授的《清初作技法的忽视,从创作论和文体特殊性的角度切入这一

杂剧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一书的出版就问题,结论精当严密。但著者并未仅止于此,而是抽丝剥

显得别具价值,其对彰显清初杂剧的人文个性、梳理杂剧茧,由清初杂剧关目意识的淡化引出其体制上的新创

演进的审美文脉具有开创性的重要作用。造——“对话体”和“自言自语体”l】的出现,既从另一

就笔者管见而言,《清初杂剧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个角度证明了当时作家对精神自由的高度追求,又将杂

在研究方法上,坚持文献、文本、文化三者结合的整体研剧的变革与传统文体——赋体的复兴联系起来,阐述了

究思路;在切入视角上,以对文人主体精神的抒写作为观清初杂剧审美个性生成的内在因素,论证思路绵密细致,

照清初杂剧创作的基本要素。学术视野开阔,令人有触目生花、应接不暇之感。其他如

由于较少为人关注,清初杂剧的版本存佚、作品归对角色安排、排场设置、舞台演出的论述,既能结合元明

属、时代断限等问题或者知者寥寥,或者众说纷纭,甚至杂剧发展的历史演进,又能扣住清初杂剧生成的独特域

会出现张冠李戴、先后错讹的现象,其根本问题在于相关场,观点多有独到之处。

戏曲文献未得到较好的清理。本书即以此为出发点,以不但如此,书中对文本主旨意蕴的读解也同样发人

详尽的文献考证为基础展开研究,表现了著者严谨扎实深省。吴伟业、尤侗

文档评论(0)

8d7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