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转载]匈奴的⾎缘、语⾔和出逃的路线
原⽂地址:匈奴的⾎缘、语⾔和出逃的路线作者:关中⼑客
匈奴的⾎缘、语⾔和出逃的路线
⾃《史·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问世,中原社会对北⽅民族才有了较系统的了解。传统史学中的“匈奴”是
秦汉两代“北⽅诸族”的代词,⽽近世以西⽅学理为基础的历史─语⾔学者,普遍认为匈奴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事实上,匈奴民族的⾎缘和语⾔
还都有待于进⼀步研究;⽽它与⼊侵欧洲和南亚的Hun⼈的关系,更亟需辨证。
中国北⽅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语族并存的局⾯,是上古语⾔⽣态融合⽽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以匈奴之庞⼤,其语⾔和⾎缘
必然混杂;说它是⼀个多⾎缘多语⾔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说成是单⼀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
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且违反了⼈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匈奴是从河套─阴⼭地区发育壮⼤起来的,两汉更替的时代,它分裂成南、北
两部。《后汉书》以“南匈奴”为正统,其实它是附庸东汉的⼀个⼩朝廷;河套⾄河西⾛廊的游牧部落仍归“北匈奴”控制。⽽漠北(今之外蒙)则
为种属混杂的⾼车、柔然、回纥等⽆数族落盘踞。
从匈奴将⽉⽒和乌孙等西戎民族逐出河西⾛廊,渐次深⼊西域之态势,可以窥见这些前追后赶民族,原本都是北⽅民族的同类,⽽今世西北
汉、回、藏三⼤民族中,必然都有这些北狄或西戎的⾎缘。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不是最初称霸的匈奴部落,⽽是它⽴国后的⼴⼤属族,或不妨
谓之“⼴义匈奴”,因此它不可能仅仅使⽤⼀种突厥语。本⽂以为匈奴民族的语⾔更接近蒙古语和通古斯语,⽽它的统治部落,或⽈“狭义匈奴”的
⾎缘和语⾔,可能含有更多通古斯系成分。
匈奴民族的内涵《史·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淳维。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
⽽转移。”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今没有准确认识。其实,“夏后”就是“回纥”(ui─ghu);“唐虞”即是“唐兀”(tdan─ghu),亦指今⼭西、陕
北地⽅,“唐虞以上”即是其正北的河套地区,其时“⼭戎”、“猃狁”、“荤粥”正在那⾥游牧。从读⾳上看,“猃狁”(si─u)乃是“室韦”,“荤
粥”(khon─dju)就是“弘吉[剌]”;⽽从语义上看,蒙古语的“⼭”字是“乌洛”,“⼭戎”当是“乌桓”或“乌洛浑”。《匈奴列传》述有戎狄民族的分布
态势:“晋⽂公攘戎翟,居于河西□、洛之间,号⽈⾚翟、⽩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国服于秦,故⾃陇以西有緜诸、绲戎、翟□之戎,岐、
梁⼭、泾、漆之北有义渠、⼤荔、乌⽒、朐衍之戎。
⽽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戎。”因此,中原正北⽅的“晋北”、“燕北”,以及和黄河上游“河西”“陇西”都为他们盘踞;乃⾄发源
周、秦两代宗室的“岐、梁、泾、漆”,也是戎狄之地。对于戎狄族名,传统学术常以语义解释,如“⾚翟”是“尚红之戎”,“⽩翟”是“尚⽩之狄”。
于是说来,“荤粥”是否就是“⾷⾁粥之族”,⽽“党兀”就是“结党营私之胡”了呢?我作此夸张之辩说,是为突显以汉语语义释戎狄族名之荒谬。事
实上,即便有些族名有其汉语语义,但其真实戎名的认识,还是有待深化的语⾔问题,前述“⼭戎”是“乌桓”,即是⼀例。
说来,貌似“东⽅之胡”的“东胡”之名,就是⼀个艰深的问题,它既可能是辽东古族“屠何”,亦可能是西域古国“⼤宛”和“⼤夏”,或是西夏原
名“党兀”;⼭东地名“东阿县”,新疆库车“东胡乡”,都是它的遗迹。我以为“东胡”、“东郭”、“东阿”、“屠何”、“徒河”、“⼤宛”、“⼤夏”等,可能都
与族名“达斡尔”或“吐⽕罗”(⽞奘作“睹货逻”)有关。
如果注重研究司马迁择列的这⼗⼏个部落名的读⾳,它们与北⽅民族族名的对应就⼀⽬了然了:⾚翟即“车⾂”,⽩翟即“博尔吉齐”,由余
即“回纥”,义渠、乌⽒即“兀者”或“讹斥”,緜诸即“□羯”或“蔑⾥乞”,绲戎即“浑”,翟□即“昭武”,⼤荔即“沓卢”或“吐如纥”,朐衍即“呼延”(或
地名“居延”),楼烦即“陆浑”或“陆和”。此中“由余”之为“回纥”,是循了yu─yu读u─u的规律。唯“林胡”⽆类⾳族名对应,然稍解其意,则豁然
释通。
清代学者何秋涛着《朔⽅备乘》⾸先辩认出满语中“窝集者,盖⼤⼭⽼林之名”的语义,故尔通古斯族名“兀者”(⾳同“窝集”)当是“林胡”。此
⾔也有旁证,匈⽛利语“林中⼈”适为erdész。“东胡”、“乌桓”属鲜卑─蒙古系民族,“兀者”、“□羯”属通古斯系民族,是早已明确的结论。⽽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