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课堂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doc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课堂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埃特雷塔是法国的一个小镇,以其海岸著称于世,常被称为“象鼻海岸”。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象鼻海岸”主要是由于 ()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海浪侵蚀作用

2.“象鼻海岸”在我国最可能消灭在 ()

A.长江三角洲 B.福建沿海

C.海河入海口 D.江苏沿海

【解析】1选D,2选B。第1题,结合示意图推断“象鼻海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第2题,长江三角洲、海河入海口主要是流水沉积作用;福建沿海多岩石,受到海浪侵蚀作用,会消灭类似“象鼻海岸”的地貌;江苏沿海多是沿海滩涂。

下图为某地理争论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

A.下游泥滩 B.中游凸岸

C.上游凹岸 D.入海口处

4.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像的是 ()

A.风蚀蘑菇 B.移动沙丘

C.冲积扇 D.花岗岩风化球

【解析】3选B,4选C。第3题,图示砾石景观属于沉积景观,常见于大河的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河源一般位于高山区,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积存;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没有砾石沉积。第4题,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砾石滩。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花岗岩风化球是外力作用的风化作用。

【学问拓展】

河流凹岸、凸岸分布与侧蚀作用

(1)结合“凹”“凸”二字把握河流的凹凸岸分布特征。如右图:

(2)河流发育的中期阶段,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积存。在分析侧蚀时应当分以下两种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当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解释。

②假如是弯曲的河道,应当依据凹岸与凸岸的分布来推断。

5.结合图文材料,思考问题。

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右图为“鲸之谷”中的一幅图像。

(1)岩石转化为沙子主要与什么外力作用有关?

(2)“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白该地区曾消灭过何种地壳运动?

(3)你能推想出目前影响该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吗?请说明缘由。

【解析】第(1)题,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裂开,形成岩石碎块,最终变为沙子的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第(2)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消灭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陆地曾消灭过上升运动。第(3)题,从图中可以推断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有,几乎没有生物,因而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1)风化作用。

(2)地壳的上升运动。

(3)风力作用。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有,生物格外稀有,多大风天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写作定制、方案定制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地铁、铁路、市政领域安全管理资料的定制、修改及润色,本人已有7年专业领域工作经验,可承接安全方案、安全培训、安全交底、贯标外审、公路一级达标审核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资料编制等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认证主体天津济桓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IP属地天津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20102MADGE3QQ8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