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盱眙《桑氏族谱》续修谱跋(桑应昌).docx

盱眙《桑氏族谱》续修谱跋(桑应昌).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盱眙《桑氏族谱》续修谱跋

礼经云,父没而不忍读父之书,手泽存焉耳。母没而杯棬不忍饮焉,口泽之气存焉耳。仁人孝子读前人书,如见前人焉。善读前人之书者,非读其书也,继其志,述其事,尽其心力而已。然心有欲尽,而力不能者,吾惜其为心,有力能尽而心不欲者,吾悲其为人。

尝观江以南有谱牒者,什之八九,江以北世室之仅存其谱,而士庶之家未易数,数觏岂孝弟之性殊欤,抑习俗使然也。人非无良孰肯自居,菲薄逊美于先哲,求其人伦攸叙大本无亏者,何人乎。不能不穆然于我桑氏矣。叔祖斗南公仁孝性成,凡事关伦纪者,慨然自任,爰作家乘垂诸永远,是以谱图之。明备尊卑上下,咸集其中,庶几名正分定,而世系不紊与夫。条教之周详,愚夫愚妇兴起为善,靡不式训型,而家声不坠其功之及于吾家之大者,孰能愈于斯哉。虽然后起无人,则祖宗之遗意不几隐乎。又赖有我叔父子蕃锡公者,敦本睦族,承前裕后,取先人之残篇而重订之。使统序所及,焕然一新而谱之,有补于先后者,更有大焉。

斯谱也,创始于崇祯壬午,而复成于康熙辛亥,其在于今,又阅十五年矣。经邑侯朱公均里甲以一差徭,使吾家之人分为数里,而数甲之人,自为分户,久之而亲者疏矣。又久之而疏者愈疏矣。厥后稚子童孙荼居异处,虽属一姓,谋面不识,将若之何故谱之续修为急急也。余承通族之命,不敢辞曰,溯本推源,不可忘也。同宗共族不可遗也,先人成书又不可轶也。遵旧谱之章程,为新谱之增释更无有遗漏而混淆者,固以使前人之燕翼,贻谋千载如一日也。叙而表之,以俟后之善继述者。

时康熙二十五年岁在丙寅朱明月既望吉旦十世孙应昌谨跋。

译文

《礼记》经典中说,父亲去世后不忍心阅读父亲的书籍,是因为上面留存着父亲的手泽。母亲去世后不忍心使用她用过的杯盘,是因为上面留存着母亲的口泽之气。仁人孝子阅读前人的书籍,就好像见到前人一样。善于阅读前人书籍的人,并非仅仅是阅读书籍本身,而是继承前人的志向,记述前人的事迹,尽自己的心力罢了。然而,有心想要尽力却能力不足的人,我为他的这份心意感到惋惜;有能力可以尽力却不愿意用心的人,我为他的为人感到悲哀。

曾经观察发现,江南地区有谱牒的家族十有八九,而江北地区世家大族中仅少数还留存着族谱,普通士人和百姓之家能保存族谱的更是难以计数,这难道是因为人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天性有所不同吗?还是风俗习惯导致这样的情况呢?人并非没有良知,谁肯自我轻视,把美德让给古代的贤哲呢?要寻找那些人伦关系有序、根本没有缺失的人,又有谁呢?对此我不能不对我们桑氏家族怀着敬重之情。叔祖斗南公天生仁爱孝顺,凡是关系到伦理纲常的事情,他都慷慨地承担责任,于是编写了族谱流传久远。因此族谱图谱明晰完备,尊卑上下的关系,都汇聚在其中,差不多可以做到名正言顺、名分确定,而家族世系也不会混乱。而且族谱中的条规教义周详完备,即使是愚笨的男女也能受到激励而一心向善,无不遵循教导和榜样,家族的声誉得以保持不坠,他对我们家族的功劳之大,谁能超过他呢?

虽然如此,如果没有后人继承,那么祖宗的遗愿不就几乎要埋没了吗?又幸亏有我的叔父子蕃锡公,他注重根本、和睦族人,继承前人事业并为后人开创良好条件,选取先人的残篇重新修订。使得族谱的统序所涉及的内容,焕然一新。而这部族谱对家族先后事务有所补益的地方,更是意义重大。

这部族谱,始创于崇祯壬午年,又在康熙辛亥年重新修成。到如今,又过去十五年了。经过邑侯朱公调整里甲,统一差役赋税,使得我们家族的人被分在不同的里,而不同甲的人又各自分户。时间久了,原本亲近的族人关系变得疏远了。又过了很久,关系疏远的族人更加生疏了。后来年幼的子孙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一个姓氏,却彼此见面都不认识,对此该怎么办呢?所以族谱的续修是十分紧迫的事情。我承蒙全族的嘱托,不敢推辞,因为追本溯源,不可忘记;同宗共族,不可遗漏;先人写成的书籍,又不可散失。我遵循旧谱的章程,对新谱进行增补阐释,更是没有遗漏和混淆的地方,以此让前人留下的恩泽,历经千年也能像一日那样绵延不断。我写下这篇跋文,来等待后世能够善于继承和记述家族事迹的人。

时间是康熙二十五年,岁在丙寅,农历八月十六吉日,十世孙桑应昌恭敬地写下这篇跋文。

(二十一世孙桑春庆2025年3月18日校录)

文档评论(0)

桑大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历史爱好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