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考纲要求,明确备考方向;
2、了解翻译的一般原则,掌握“3着眼”“6字诀”;
3、利用掌握的方法,明确采分点,寻找突破口,提高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预习案】
一、一个总要求: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的、恰当的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不歪曲、、也不随意增减。
达,指译文要明白通顺,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
二、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意译:对于一词多义、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情况,直译会使句子不畅或表意不明确,这时就采用意译,灵活翻译,使句子语气舒畅,意思明确。
三处着眼(三大赋分点):
1.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
2.重要虚词
3.特殊句式(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四步骤:审、切、连、查
审
审语境、审得分点、审关键词语、审特殊句式
2.切
以词为单位切分对译,字句落实莫疏漏
3.连
将切分翻译的词连缀成句
查
拟写好答案后检查译句是否符合现代汉语书面语表达规范。
五个注意
五种句式: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六字要诀:留、删、换、调、变、补。
【探究案】
1.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方法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③忧劳可以兴国。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方法总结1:留
朝代、年号、人名、官职、地名、国号、典章制度等专有名词、古今同义词可以保留不译。
2.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方法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
方法总结2:删
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字、虚词删去。
例如: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词。
3.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方法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②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方法总结3: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①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如“目”换成“眼睛”;
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
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4.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方法
①夫晋,何厌之有?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甚矣,汝之不惠。
方法总结4:调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5.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方法
①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竖子,不足与谋。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
方法总结5:补
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翻译下面的句子,总结方法
①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国名)。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方法总结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
【课堂总结】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
偏义复词,删去衬字。同义连用,只留其一。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
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古换今,要合原义。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当堂训练】
阅读文言材料,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材料一:上乃大惊曰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采分点:求,访求;辟,通“避”,逃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语诗词鉴赏《归园田居(其一)》含答案.docx
-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理解《碑》含答案.docx
- 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理解《乡土文学与农业文明的接续》含答案.docx
- 高考语文名著阅读《家》.docx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百战奇略计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八月,操至潼关》含答案.docx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刘正夫书》含答案译文.docx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古文观止徐文长传》含答案译文.docx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含答案译文.docx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四——杨朝晟,字叔明,夏州朔方人》含答案译文.docx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孔子家语辩物》《颜氏家训书证》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