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语文复习专题】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原卷版).pdf

【语文复习专题】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原卷版).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复习专题】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原卷版)

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诗文内

目录

01易错题简介

易错题型—-诗文选项选择题

易错原因——未读懂古诗文、未理清联系

02易错题例析

03易错题攻略

【攻略一】抓住古诗文句中关键词语读懂“诗文选择项”。

【攻略二】从文本材料观点角度解读“诗文选择项。

【攻略三】建立“诗文选择项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04易错题练习

★易错题型--诗文选项选择题

信息类文本诗文选项选择题是指选择项是古诗文词句.考生既要弄懂题干观点,又要读懂古诗文内涵,

还要求证古诗文词句与题干观点的内在联系。因为诗文选择项大都数在文本找寻不到,所以此题实际上又

是迁移运用题。

★易错原因-—

1。未读懂古诗文句子。

2.未理清古诗文句子与材料观点的内在联系。

(广东四校2024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1/11

第1页共11页第1页共11页

【语文复习专题】易错题04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诗文选项选择题——不理解古诗文内涵(原卷版)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

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

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

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

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

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

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

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

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

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

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

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

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

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

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

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

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

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

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

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

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

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

2/11

第2页共11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fhh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12312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