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种应用题对比教案.pdf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种应用题对比教案.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两种应用题对比教案

两种应用题对比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例4、比比算算,练习十二第3~7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几的

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二第3题

2、看图列式计算:

(1)出示线段图:第一行表示8朵红花,第

第二行表示黄花朵数5朵,要求黄花比红花少?朵

(2)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谁能说一说要怎样算黄花比红花

少几朵。

(3)出示图:第一行8朵红花,第二行表示黄花数,分别用大括号表示比红花

少3朵和黄花?朵

(4)图上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求黄花多少朵要怎样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第(1)题

(1)学生默读。提问:第一个和第二个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谁来说一

说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2)分析图里表示的题目的数量关系。大家看一看,哪种瓜的个数多,哪种瓜

的个数少?谁能告诉大家,求冬瓜比南瓜少几个,可以怎样想?要从南瓜的个数

里去掉几?

(3)按照刚才想的,用什么方法做?把书上填完整。做完后提问:12-9表示

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求冬瓜比南瓜少的个数?

2、出示例4第(2)题

(1)学生默读题目。提问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这道题里也是哪种瓜的个数多,哪种瓜的个数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位

小朋友看着图说一说,求冬瓜的个数要怎样想?要从南瓜个数里去掉几就能求出

冬瓜的个数?

(3)把书上的填完整。做完后提问:12-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3、对比

(1)这两道里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两道题里第一个条件相同,第二个条件和问题正好调换了一个位置,第(1)

题的条件是第(2)题的问题,第(1)题的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条件。

(2)这两道题里都是哪种瓜多,哪种瓜少?求第(1)题要怎样想?第(2)题

呢?这两个算式各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算算比比,先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做这两

题要怎样想?指名两人板演,其余的做在书上。

2、做练习十二的第5题,做完后提问:这两题都是哪个班浇的棵数多?32-25

第1页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表示什么意思?32-7呢?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

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

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

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

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

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3、做第6题

4、小结:做这种比多比少关系的应用题,总是先想哪个数量多,哪个数量少。

如果要求多的数,就把较小的数和多的数合起来,用加法算;如果要求少的数,

就从较大的数中去掉少去的一部分,用减法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

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

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

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

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

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文档评论(0)

徐风寒山肆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