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第一节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928年,Griffith进行了以下几组实验:
(1)动物实验
对小鼠注射活R菌或死S菌————小鼠存活
对小鼠注射活S菌————————小鼠死亡
对小鼠注射活R菌和热死S菌———小鼠死亡
抽取心血分离活的S菌
;(2)细菌培养实验
热死S菌—————不生长
活R菌—————长出R菌
热死S菌+活R菌—————长出大量R菌和10-6S菌;①加S菌DNA
②加S菌DNA及DNA酶以
外的酶
③加S菌的DNA和DNA酶
④加S菌的RNA
⑤加S菌的蛋白质
⑥加S菌的荚膜多糖;(二)噬菌体的感染实验;(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选用TMV和霍氏车前花叶病毒(HRV),分别拆分取得各自的RNA和蛋白质,将两种RNA分别与对方的蛋白质外壳重建形成两种杂合病毒:
(1)RNA(TMV)-蛋白质(HRV)
(2)RNA(HRV)-蛋白质(TMV)
用两种杂合病毒感染寄主:
(1)表现TM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TMV粒子
(2)表现HRV的典型症状病分离到正常HRV粒子。
上述结果说明,在RNA病毒中,遗传的物质基础也是核酸。;二、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1.细胞水平
2.亚细胞核水平
3.分子水平;一、基因突变;
突变株的表型 成因 检出方法
营养缺陷型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 补充培养基
(auxotroph)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的
能力不能在基本培养
基上生长突变株
抗性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了对某 药物培养基
(resistantmutant)种化学药物或致死
物理因子的抗性
条件致死型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培养条件改变
(conditional可正常生长、繁殖并
lethalmutant)实现其表型,而在另
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
繁殖的突变型;突变株的表型 成因检出方法
形态突变型因突变而产生的个体形态
Morphologycal或菌落形态的非选择(常用颜色变化)
mutant 性变异
抗原突???型因突变而引起的抗原借助于抗原
antigenic结构发生改变抗体反应
mutant
其它突变型:毒力、糖发酵能力、代谢产物等 ;二、突变的特点
1.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原因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变量试验、涂布试验、平板影印培养试验)
2.自发性: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
3.稀有性:突变率低且稳定。
4.独立性:各种突变独立发生,不会互相影响。
5.可诱发性:诱变剂可提高突变率。
6.稳定性:变异性状稳定可遗传。
7.可逆性:原始的野生基因到变异株的突变称为正向突变(forwardmutation),相反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或回变(backmutation或reversemutation)。;.诱发突变的机制 ;碱基置换(substitution);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移码突变;丫啶类化合物的诱变机制;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紫外线(U.V.,ultravioletray)对DNA的损伤;.自身突变的机制 ;第三节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二、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第四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一、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菌种的方法步骤;(一)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出发菌株
同步培养
使菌细胞处于相同或接近的生理状态
单细胞(或单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单细胞或单孢子的意义
酵母或霉菌孢子106/ml、细菌108/ml
诱变剂的选择及其剂量的确定
以致死率为90%~99%为宜
诱变处理
①物理诱变剂
②化学诱变剂
;二、微生物的诱变育种;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