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docx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律基础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立法背景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立法背景可追溯至20世纪末全球环境治理意识的提升。中国在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首次明确“损害担责”原则,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奠定了基础。2018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了赔偿范围、责任主体和诉讼程序,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实质性突破。

(二)举证责任的法律依据

举证责任的核心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侵权责任法》和《环境保护法》。其中,《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确立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即由污染者承担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免责事由的举证责任。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的程序和标准。

(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衔接

中国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领域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义务,通过国内立法将国际法原则转化为具体规则。例如,跨国环境损害的司法管辖与证据跨境调取机制,体现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一)“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

在普通民事诉讼中,原告需对侵权行为、损害结果及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但在生态环境损害案件中,由于污染行为的隐蔽性和损害后果的滞后性,完全适用该原则可能导致实质不公。例如,受害者可能因技术能力不足而无法提供充分证据。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规则

《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和《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明确规定,污染者需证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存在法定免责事由。这一规则减轻了原告的举证负担,但实践中被告可能通过技术壁垒或数据垄断规避责任。

(三)法院依职权调查的补充作用

在当事人举证困难时,法院可依职权调取证据或委托专业机构鉴定。例如,在江苏泰州“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中,法院主动引入专家意见,确定化工企业排污行为与水体污染的关联性。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具体内容

(一)原告的举证责任范围

原告需初步证明以下事项:1.被告实施了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行为;2.存在生态环境损害事实;3.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表面关联性。例如,提供卫星遥感图像证明森林覆盖率下降,或提交监测报告显示土壤重金属超标。

(二)被告的举证责任范围

被告需反驳原告主张,证明:1.其行为未违反国家排放标准;2.损害结果由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或受害人故意导致;3.已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损害扩大。例如,化工企业需提供环评报告证明废水处理符合规范。

(三)因果关系的举证分层

因果关系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两个层次。原告仅需证明行为与损害存在“可能性联系”,而被告需通过科学数据推翻该推定。例如,在雾霾污染案件中,原告可通过气象数据证明污染物扩散路径,被告则需证明自身排放未超出环境容量。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举证责任的实践难点

(一)科学不确定性与证据效力冲突

环境损害常涉及复杂生态系统反应,科学结论可能存在分歧。例如,海洋石油泄漏对渔业资源的长期影响难以量化,不同专家出具的鉴定意见可能相互矛盾,影响法院对证据的采信。

(二)证据收集与保全的技术障碍

生态环境损害证据具有易逝性(如气体排放)和空间广域性(如地下水污染)。当事人可能因缺乏无人机、传感器等设备,无法及时固定证据。2019年长江流域某化工厂爆炸案中,关键污染物浓度数据因未及时监测而灭失。

(三)跨区域诉讼的协同难题

跨省界环境污染案件涉及多地司法管辖与证据调取。例如,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诉讼中,如何协调三省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成为程序性障碍。

五、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举证责任的路径

(一)强化环境司法鉴定体系

建议设立国家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统一技术标准。例如,参考欧盟《环境责任指令》,制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导则》,明确基线确定、修复方案选择等规则。

(二)构建环境数据共享平台

推动生态环境部门、科研机构与企业数据互联互通。2021年成立的“全国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可探索开放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查询权限,降低当事人举证成本。

(三)引入举证责任缓和制度

借鉴德国《环境责任法》的“表见证明”规则,当原告初步证明存在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时,法院可直接推定因果关系成立,除非被告提出反证。

六、典型案例对举证责任规则的诠释

(一)云南曲靖铬污染公益诉讼案

此案中,环保组织通过历史卫星影像对比,证明涉事企业厂区土壤颜色异常。法院采纳“优势证据规则”,认定企业未妥善处置铬渣的行为与周边农田污染存在关联。

(二)山东章丘危险废物倾倒案

被告提出第三方运输公司擅自倾倒废液的抗辩,但因其未签订合规运输合同且未安装GPS追踪系统,法院判定其未尽到管理义务,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三)甘肃陇南尾

文档评论(0)

eure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