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安徽省皖北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
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
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
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
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仅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
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
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
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
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
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
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
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
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
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
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
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
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
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
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
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
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
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
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
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
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
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
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
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
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
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
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
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
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
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
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
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
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
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
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
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
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
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
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
本,也需要文字。我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