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①?用微电极和短电极(0.25米、0.45米)曲线划分岩层和确定深度②?用微电极、自然电位和声波时差曲线划分岩性和渗透层测井曲线组合应用第31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③用微电极探测冲洗带,短电极(0.25米、0.45米)探测侵入带,长电极(2.5米、4米)探测原状地层,并通过微电极与电阻率曲线的对比,分析电阻率的径向特征④分析深、浅电阻率和声波时差、自然电位,可在一般情况下定性区分油(气)、水层⑤用声波时差计算孔隙度,微电极和短电极(0.25米、0.45米)曲线确定油气层的有效厚度第32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②微电极曲线:渗透层在微电极曲线上表现正幅度差,而泥岩的微电极曲线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幅度差。渗透层中的岩性渐变层,也常以微电极曲线读数和幅度差的渐变形式表现出来(1)划分渗透层①自然电位曲线:以泥岩为基线,渗透层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显示为负异常(RmfRw)或正异常(RmfRw)。第33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③井径曲线:正常情况下,由于渗透层段井壁存在泥饼,因此实测井径值应小于钻头直径(井径),且曲线比较平直规则。④声波曲线:区分不同岩性的岩层以及判断储集层孔隙度的好坏。第34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砂岩:微电极曲线中等,有正异常,自然电位有负异常,电阻曲线底部有极大值。泥岩:微电极曲线平值,微电位、微梯度曲线基本没有差异,自然电位曲线平值,电阻率曲线数值呈低平值。具体特征第35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油田葡萄花油层四性关系图第36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含钙层:声波时差曲线显示低值,电阻曲线显示高值,微电极显示刺刀状、尖峰状,自然电位相应幅度变小。第37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水淹层:油层水淹后,梯度曲线明显上抬,三侧向电阻降低,自然电位基线偏移,自然电流出现偏大,声波时差增大。第38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低阻夹层:在微电极曲线上回返22%。第39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高压层的识别:声波读值大,微电极曲线基值大,自然电位电流读值小,井径读值大。第40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综合判断油(气)、水层油田中油、气、水是伴生在一起的,但它们的比重不同。石油的比重一般都小于1,水的比重为1,含盐水比重大于1,天然气的比重最小,因此在油田中,它们按比重进行分异。一般来说,游离天然气分布在顶部,油居中,水分布在底部。第41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判断水层①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增大。②深探测电阻率值变低。有明显的增阻侵入特征,深浅三侧向曲线出现负异常。2.判断油层①深探测电阻率值较高。②自然电位有明显的负异常,但曲线幅度要小于水层。具有减阻侵入的特征。1.葡萄花油层30欧姆米为油层,10欧姆米为水层。在生产井钻得较多以后,也可以根据经验定性判断。第42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43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测井曲线异常原因分析:1.增、减阻影响2.自然电位正异常3.油水层判断异常4.钻井液密度的影响第44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1.增、减阻影响原因分析第45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自然电位正异常在泥浆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的条件下,渗透层处,过滤电位与扩散吸附电位方向一致,均呈负异常。压差越大,负异常越大。压差接近0时,自然电位曲线接近平直,当地层压力大于泥浆压力时,自然电位曲线会出现正异常。如果钻井液压力小于地层压力,负异常减少,则划分的有效厚度减少。原因分析第46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油水层判断异常原因分析第47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葡萄花油藏以构造控制为主,但随着油层砂体由北向南发育规模逐渐变差,砂体平面分布逐渐趋于零散,在个别断块以出现岩性控制的特点。特别是在油田周边地区,大部处于构造的翼部,砂体的分布范围及规模较主体构造小,油水分布特征受岩性控制的可能性较大。原因分析第48页,共84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二次加密调整井所使用的钻井液密度在1.55-1.65g/cm3之间,开发井在1.2g/cm3。由于微电极曲线中微梯度电极系探测半径不同,在渗透性的砂岩地层中,探测半径较大的微电位测量的视电阻率主要受冲洗带电阻率的影响,显示较高的数值,探测半径较小的微梯度测量的视电阻率主要受泥饼电阻率的影响,显示较低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