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谈古代诗歌中的比兴赋手法

说到“比、兴、赋”,就不得不说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也就是说,“比、兴、赋”三种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下面就此简约谈谈这三种方法。

一、比

《诗经》里说:“譬喻叫比。”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按照现代修辞学观点,所谓比喻,就是将两种事物联系起来,用其中一种事物去说明或描写另一种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要描写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诗经·硕人》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主要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几种。

1、明喻

所谓明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一并出现,在它们之间加上“如”、“似”或“犹如”、“恰似”、“仿佛”等喻词,构成“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式。

例如,李贺《马诗·其五》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句子中,诗人将“沙”喻为“雪”,之间用了“如”字连接,把“月”喻为“钩”,之间用“似”字连接。

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把“春风”喻为“剪刀”,之间用“似”连接。

明喻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本体与喻体有相似处,而且这种关系是最为明显的,也是构成比喻的最主要的特征——不同事物间具有相似性。在古代诗歌中,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表现方法。

2、暗喻

暗喻又称隐喻。所谓暗喻,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就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在它们之间用“是”、“变成”、“成为”等喻词连接。暗喻比明喻表意更进一层,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紧密,好似本体和喻体同为一体。

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比喻中,诗人用“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来喻“汪伦送我情”。这样,就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汪伦的感激之情。

又如,杜甫《漫兴》其七中的“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诗人以“白毡”形容本体杨花的厚而密,并以喻体青钱形容本体荷叶小而多。这样,不但突出了各自的特征,而且有助于情感的抒发。

又如,苏轼的《百步洪》中有四句: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这里,诗人写的四句诗,就连用七个比喻,一个比喻即一个场景,将船行疾水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就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把繁琐的道理简单化,不但表现出了诗歌形象化、含蓄化的特征,更换有助于读者对诗歌深层次的了解。

二、兴

所谓兴,就是在诗歌中,诗人为了达到委婉含蓄,往往先用其它的形象来发端,然后引出所要描写得对象。“兴”也叫“起兴”。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样解释的:“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在古代诗歌中,“兴”有时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诗经·桃夭》中,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又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比喻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后来的汉魏乐府中的《焦仲卿妻》,除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是起兴。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如,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诗歌的前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首先借此用形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所以,接着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就承上光阴易逝、一去不返而慨叹人生之短暂,并由此引出要表现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来。

又如,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就是“起兴”句。我们都知道“见秋风”就暗示对家乡的思念。它源于晋朝的张翰的故事。张翰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借说喜欢吃菰菜、莼羹、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三,赋

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是这

文档评论(0)

139****947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