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T∕CACM 1020.124-2019 道地药材 第124部分:云苓.docxVIP

T∕CACM 1020.124-2019 道地药材 第124部分:云苓.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120.01

C23

团体标准

T/CACM1020.124—2019

道地药材第124部分:云苓

Daodiherbs—Part124:Yunling

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960

T/CACM1020.124—2019

前言

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123部分:云黄连;

——第124部分:云苓;

——第125部分:云木香;

——第157部分:道地药材汉射干。

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12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中药有限公司、中国中药霍山石斛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焦连魁、赵润怀、周海燕、曾燕、王继永、王浩、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余意、马方励、郭亮。

961

T/CACM1020.124—2019

道地药材第124部分:云苓

1范围

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云苓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云苓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云苓yunling

产于云南丽江、迪庆、楚雄等地山区的野生茯苓与种植于普洱、临沧、大理、楚雄及周边山区的栽培茯苓。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4.2形态特征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重几十克至几十千克。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个体重,质坚实,完整者质佳。子实体伞形,直径0.5cm~

2cm,口缘稍有齿;有性世代不易见到,蜂窝状,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渐转变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圆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无色。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一名茯菟。生山谷。”《本草经集注》记载:“形多小,虚

T/CACM1020.124—2019

962

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本草经集注》对茯苓外观形态进行了描述。宋代《本草图经》记载:“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种。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开始提到茯苓没有苗、叶、花、实,生长在地下,同时文中附有兖州茯苓、西京茯苓两幅图,当时茯苓的形状及生长环境符合《安徽中药志》对茯苓的描述。

明代《本草蒙笙》记载:“小如鹅卵,大如匏瓜,犹类鱼鳖人形,并尚沉重结实。四五斤一块者愈佳。久藏留自无朽蛀。”《本草纲目》记载:“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记载:“附松根而生,今以滇产为上。岁贡仅二枚,重二十余斤。皮润细,作水波纹,极坚实。他处皆以松截断,埋于土中,经三载,木腐而茯成,皮糙黑而质松,用之无力。”历代本草典籍中,认为茯苓附松根生,生于地下,以紧实者为佳。茯苓的基原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并未混淆,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5.2产地沿革

茯苓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伏菟”,称:“一名茯菟。生山谷。”

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记载:“其有抱根者,名茯神,生太山大松下。”文中第一次明确了茯苓的产地,以及生长环境。《本草经集注》记载其:“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产地由原太山变为郁州(今连云港),这是关于茯苓产地变迁的第一次记载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