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T∕CACM 1020.137-2019 道地药材 第137部分:祁紫菀.docxVIP

T∕CACM 1020.137-2019 道地药材 第137部分:祁紫菀.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120.01

C23

团体标准

T/CACM1020.137—2019

道地药材第137部分:祁紫菀

Daodiherbs—Part137:Qiziwan

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1068

T/CACM1020.137—2019

前言

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136部分:祁薏米;

——第137部分:祁紫菀;

——第138部分:西陵知母;

——第157部分:汉射干。

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13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丹、郑玉光、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郑开颜、郭龙、郭亮、张慧康、王乾、木盼盼。

1069

T/CACM1020.137—2019

道地药材第137部分:祁紫菀

1范围

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祁紫菀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祁紫菀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祁紫菀qiziwan

产于河北安国及其临近的博野、定州、清苑、高阳、蠡县等县市的砂壤土田地的紫菀。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tataricusL.f.的干燥根及根茎。

4.2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斜升。茎直立,高40cm~50cm,粗壮,基部有纤维状枯叶残片且常有不定根,有棱及沟,被疏粗毛,有疏生的叶。基部叶在花期枯落,长圆状或椭圆状匙形,下半部渐狭成长柄,连柄长20cm~50cm,宽3cm~13cm,先端尖或渐尖,边缘有具小尖头的圆齿或浅齿。下部叶匙状长圆形,常较小,下部渐狭或急狭成具宽翅的柄,渐尖,边缘除顶部外有密锯齿;中部叶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无柄,全缘或有浅齿,上部叶狭小;全部叶厚纸质,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稍疏的但沿脉被较密的短粗毛;中脉粗壮,与5对~10对侧脉在下面突起,网脉明显。头状花序多数,直径2.5cm~4.5cm,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花序梗长,有线形苞叶。总苞半球形,长7mm~9mm,直径10mm~25mm;总苞片3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尖或圆形,外层长3mm~4mm,宽1mm,全部或上部草质,被密短毛,内层长达8mm,宽达1.5mm,边缘宽膜质且带紫红色,有草质中脉。舌状花约20余个;管部长3mm,舌片蓝紫色,长15mm~17mm,宽2.5mm~3.5mm,有4至多脉;管状花长

1070

T/CACM1020.137—2019

6mm~7mm且稍有毛,裂片长1.5mm;花柱附片披针形,长0.5mm。瘦果倒卵状长圆形,紫褐色,长2.5mm~3mm,两面各有1或少有3脉,上部被疏粗毛。冠毛污白色或带红色,长6mm,有多数不等长的糙毛。花期7月~9月,果期8月~10月。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紫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又名紫蓿、青苑、小辫儿、夹板菜、驴耳朵菜、软紫菀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紫菀,近道处处有,生布地,花亦紫,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宋代《本草图经》记载:“紫菀生房陵(今湖北房县)山谷及真定邯郸(今河北正定、邯郸)……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用。又有一种白者名白菀。苏恭云:白菀即女菀也。疗体并同,无紫菀时,亦可通用。女菀下自有条,今人亦稀用。”《本草图经》对紫菀的植物形态描述与今用紫菀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