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T∕CACM 1020.111-2019 道地药材 第111部分:合浦珍珠.docxVIP

T∕CACM 1020.111-2019 道地药材 第111部分:合浦珍珠.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11.120.01

C23

团体标准

T/CACM1020.111—2019

道地药材第111部分:合浦珍珠

Daodiherbs—Part111:Hepuzhenzhu

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856

T/CACM1020.111—2019

前言

T/CACM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110部分:罗汉果;

——第111部分:合浦珍珠;

——第112部分:桂郁金;

——第157部分:汉射干。

本部分为T/CACM1020的第11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技术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余丽莹、王春丽、黄雪彦、谢月英、黄宝优、张元、詹志来、黄璐琦、郭兰萍、农东新、柯芳、潘春柳、彭玉德、熊峥、姚李祥、李莹、蓝祖栽、吕惠珍、郭亮。

857

T/CACM1020.111—2019

道地药材第111部分:合浦珍珠

1范围

T/CACM1020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合浦珍珠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量特征。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合浦珍珠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CACM1020.1—2016道地药材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3术语和定义

T/CACM1020.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合浦珍珠hepuzhenzhu

产于广西合浦及周边市、县海湾的珍珠。

4来源及形态

4.1来源

本品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Pteriamartensii(Dunker)受刺激而成的珍珠。

4.2形态特征

贝壳呈斜四方形,两壳显著隆起,壳表面呈淡黄色,常有数条褐色放射线。壳质较脆。壳长50mm~90mm,宽18mm~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两壳不等,左壳略比右壳膨大,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后耳大,前耳小,右壳前耳下方有明显的足丝孔。背缘平直,腹缘圆。同心生长线细密,呈片状,薄脆易脱落,腹缘鳞片伸出呈钝棘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呈银白色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858

T/CACM1020.111—2019

5历史沿革

5.1品种沿革

珍珠又名真珠、真珠子、药珠,汉代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记载:“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珍珠药用始载于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记载:“患眼痛,取真珠并黄连纳其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多瘥。”唐代《岭表录异》记载:“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如豌豆大者常珠。如弹丸者,亦时有得。径寸照室不可遇也。又取小蚌肉……肉中有细珠如粟。乃知蚌随小大,胎中有珠。”宋代《本草图经》记载:“生于珠牡。珠牡,蚌类也……其北海珠蚌种类小别。人取其肉,或有得珠者,但不常有,其珠亦不甚光莹,药中不堪用。又蚌属中有一种似江跳者,其腹亦有珠,皆不及南海者奇而且多。”并附珍珠牡的图绘,其中廉州珍珠牡的贝壳呈明显的斜方形,一边平直。另一种珍珠牡的贝壳略呈等边三角形。南宋时期《宝庆本草折衷》记载:“一名珠,一名真珠子。俗号药珠。出廉州北海蚌类中,及南海诸州石决明中。”明代《药性粗评》记载:“真珠,老蚌所生也。其蚌谓之珠母,亦名珠牡。”清代《本草述钩元》记载:“珠,蚌中阴精也。牡蛎蛤蚌,无阴阳牝牡,须雀蛤以化,故蚌之久者能生珠,专一于阴也。”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对珍珠来源的描述仅为“蚌类”“石决明”或“江跳”类别上的区分,并无对其形态特征的描述。结合历代本草的产地记载、来源类

文档评论(0)

馒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3004103100003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