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导学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

第5课导学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班级姓名小组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上)

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生产工具,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

【重点难点】

1.民族交融、区域经济的发展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特点与影响

3.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

【导学流程】

一、自主完成课本必备知识梳理并对课本知识缩写

二、问题探究

任务一民族交融

材料一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的一组资料:

①窪添庆文强调了北魏对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北魏后期,门下已经有了封驳的权限,这为后来隋唐的政治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日]窪添庆文《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②由于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它能够适应历经民族大交融浪潮冲刷的北方复杂的社会状况,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也都施行过均田制。

——摘编自李凭《制度史研究应重视民族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史研究之浅见》

③十六国时期诸民族争霸中原,相继创建了地方政权,大量民族被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下,在互动调适过程中实现了深造融合,变“夷夏之防”为“变夷从夏”,最后促成“华夷一体”。

——摘编自王磊《变夷从夏:十六国时期

汉赵、前燕的政权建设与华夏认同研究》

④(唐玄宗):“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全唐文》

⑤唐朝的儒学典籍如《毛诗》《礼记》等一再被吐蕃“求取”。

——姚爱琴《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⑥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屏风绢画《仕女图》(如图),该仕女头梳回鹘高髻,身着唐代妇女典型时装的袒胸襦和白底蓝色锦半臂、红长裙、抹胸,足登丝织如意翘头履。

——程旭《唐墓壁画中周边民族

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问题](1)根据材料一,为该兴趣小组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研究此主题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一提供的角度为该主题拟定研究提纲。(要求:提纲应角度全面、层次清晰)

任务二区域开发

材料二

材料三评价历史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是着眼于它与前朝后代的差异,尽量突出它的特殊性,这是“分期论”的尺度;另一个则是“变态—回归”的尺度,即在观察特殊性的同时,去寻找那些抑制“旁逸斜出”,并最终使历史步伐回归于“中轴”的力量和条件,及造成“变态”与导致“回归”的机制与过程。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问题](3)材料二图片是隋唐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主要产粮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1.(2023·江苏卷,2)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2023·北京卷,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2023·广东卷,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

4.(2022·海南卷,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5.(2023·湖北卷,3)唐朝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年)规定:“诸

文档评论(0)

133****325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