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摘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前提,而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
会使得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于生态脆弱性的研究已成为寻求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路径和地球环境未来变化预测的必要条件。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
藏高原,自然条件复杂,生态多样性独特,是国家政策指定的重点自然保护区和国
家公园之一。当地人类经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给生态环境
带来威胁。针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性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价,对其时空演变开展研
究,揭示其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当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法律法
规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自
然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数据,选取15个指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管理模型
(Pressure-States-Response-Managementmodel,PSRM)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
系,通过ArcGIS等平台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分异;
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探究其驱动因素,并据此总结出三江源地区生态脆
弱性发展趋势,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提出初步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PSRM模型中,各层级的空间分布在过去的20年中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且平均得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较大变化。
(2)压力层中,2000年到2020年间得分最低值的中心从西北向东南移动研究区
西部压力层得分增加,东部得分减低,总体呈“西高东低”,各州人均GDP和第三产
业所占比重都在上升,整个研究区内得分随时间变化而增加,表明人类经济发展对
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研究区范围内所有州人口密度和道路网密度都
在增加,表明人类活动范围增加对进一步压缩了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生态的恢复能力,
同时年末牲畜库存量对当地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负向作用。
(3)状态层中,由于状态层中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恶化,
人类保护活动对其的改善收效甚微;海拔因子对于状态层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区内
I
各州得分在空间上由西北向东南增加,而时间上呈先略微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4)响应层中,各时期得分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北逐渐下降,而当地政府实施的生
态环境保护政策使得全域内各州NDVI值、草地覆盖面积增加,所有州响应层得分
2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东部及东北部由于人类活动和城镇集中,20年来得分下
降。
(5)管理层中,由于不同行政区间行政政策差异大,导致三项指标存在较大时空
差异。2000年时期以国家层面的保护手段为主要措施,此后当地开展了一系列生态
保护项目,普及义务教育增加普通中学毕业人数,建立村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等
地方自治单位以便在群众中推进相关政策落实、加强地方管理,各州管理层得分显
著提升。
(6)根据PSRM模型得到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根据生态脆弱性指数大
小将地区脆弱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极度脆弱地区,高度脆弱地区,中度脆弱地区,
轻度脆弱地区,以及非脆弱地区。2000年到2010年再到2020年,三江源地区生态
脆弱性空间分布不均,低EVI值地区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自然环境恶劣的东部和
南部,其面积逐渐减少;中等EVI值地区由于承接了由生态状况转好而来的原极度
脆弱地区面积先增加后减少;高EVI值地区面积持续增加,主要集中在东部城镇和
人口密集区,表明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但西北部高EVI值地区在2020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雪线上升、降水
量增加使得生态环境恶化,其面积相较于2000年和2010年减少。
(7)不同时期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各有差异,但总体上具有相似性。其中主要影
响因子为水体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气温、年均降水。相比较于压力层和管
理层,响应层、状态层的因子解释力明显高于其他因子,说明人文社会因素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区域内自然因素也对其脆弱性程度起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三江源地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脆弱性水平持
续降低,管理层面降低了生态脆弱性风险,自然环境条件对于生态脆弱性影响较
大。应注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