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摘要
摘要
目的:描述浅静脉留置针在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改进患者静脉留置输液护理并初步评价其效果,以期改善临床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现代的医疗护理模式提出要针对患者个体特点实施整体化的卫生服务。在患者输液护理中要求根据患者生理心理特点给与其需要的、有效的照护。目前已经有许多针对特殊患者应用静脉留置输液护理各环节改进的研究,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留置时间。但未见有这些措施推广采用后效果的报道。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静脉输液和浅静脉留置针护理流程,针对病人特点探讨了患者外周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护理方法。为提高留置针静脉输液质量,通过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描述浅静脉留置针在患者中的应用现状,改进患者静脉留置输液护理并初步评价其效果,以期改善临床患者静脉输液质量。
方法:2015年8月~11月于我院急诊观察病房,采用跟踪观察法获取留置针应用现状情况,记录穿刺部位、导管固定、留置时间、并发症等相关内容并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按照浅静脉留置针常规操作,平均留置时间为3.59士1.24天。常用的部位为手背和前臂。并发症发生率为67.61%。其中渗出和静脉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40.85%和21.13%。较细的导管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p<0.05),输注乳剂者易发生渗出(p0.05)。
结论:观察到患者中应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规输液护理基本满足患者浅静脉留置输液需求。建议改进的患者静脉输液程序化护理管理,以在一定范围内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留置针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措施加上详细耐心的护理教育,提高了患者对留置针的接受程度和依从性,有利于在患者中更好开展浅静脉留置输液,同时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学
论文类型:类实验性研究
目录
PAGEV
目录
TOC\o1-3\h\z\u摘要 I
1. 绪论 1
1.1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目标 2
1.2.1目标 2
1.2.2目的 3
1.3关键词及定义 3
1.4文献回顾 3
2. 研究内容 8
2.1研究类型 8
2.2研究对象 8
2.2.1纳入标准 8
2.2.2排除标准 8
2.3研究方法 8
2.4研究步骤 9
2.4.1统一操作者 9
2.4.2统一留置针 9
2.4.3统一操作方法 9
2.4.4统一记录分析 9
2.5统计方法 9
3. 研究结果 10
3.1留置针输液效果 10
3.2不同穿刺部位对留置结果的影响 10
3.3留置针管径粗细与并发症的关系 11
3.4留置针的固定 11
4. 讨论 13
4.1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13
4.2留置时间的思考 13
4.3穿刺部位对留置输液效果的影响 14
4.4针型选择对留置输液效果的影响 14
4.5固定方法对留置输液效果的影响 14
5. 推论与建议 16
5.1推论 16
5.2建议 16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PAGE17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
PAGE8
绪论
1.1背景及意义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
1962年,德国贝朗公司发明了第一支留置针“Braunüle”。80年代初,静脉留置针进入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90年代,开放式留置针率先进入中国手术室,此后,由于留置针能够相对普通钢针减少多次穿刺的痛苦,在儿科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地影响到住院病房的其他科室。留置针设计经历了从最初的开放式到密闭式,从普通型到防针刺伤安全型.开放式留置针是最早的留置针形式,顾名思义,导管座的末端是开放式的,因此在穿刺结束撤出枕芯时,容易造成血液外漏,增加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即便佩戴手套操作,这种风险依然存在;而密闭式留置针则在设计上根本避免了这一弊端,它是包含延长管、导管和密闭式输液接头(比如肝素帽)的一体式的设计。同时,除了直接的血液暴露外,80多名医务人员因针刺伤而感染艾滋病的案例,直接推动了留置针向防针刺伤安全型设计的转变,这种设计使得在钢针撤出后,钢针被特定装置覆盖或包裹起来,从而避免医护人员,包括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因被这些已被病人血液污染的钢针扎伤而感染血源性疾病。同时,留置针的导管材料也经历了从普通po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