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二、食物中毒
04食物中毒的诊断01食物中毒的概念02食物中毒的特征05食物中毒的调查06食物中毒的处理03食物中毒的分类食物中毒
0102030405掌握食源性疾病的概念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和特征了解食物中毒的分类掌握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和处理教学要求:
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是指食01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02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食用后出现的03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04食物中毒概念:
排除其他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营养不平衡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少量多次摄入某些污染物所致的慢性中毒疾病等。01食物中毒概念:02
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微生物化学性。中毒食品种类分布特点:动物性植物性。发病的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集中在第2、3季度;肉毒中毒主要发生在新疆、青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中毒表现类似: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一般无直接传染:食物中毒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01食物中毒的分类:02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0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菌中毒02
01沙门菌属食物中毒02病原体沙门菌属有2300多个血清型,我国03已发现255个血清型。常致病的有猪霍乱沙门菌、04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纽波特沙门菌、鸭05沙门菌菌。在自然界存活力较强,20~37℃条件06下可迅速繁殖,不耐热,55℃1小时或60℃15~0730分钟可被杀灭,100℃立即死亡。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夏01秋季(5~10月)。02媒介食品主要是肉类,其次是蛋类、奶类及03其他动物性食品。04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因此被沙门菌污染的05食品无感官性状的变化而容易被忽视。062.流行病学特点
指家畜、家禽在宰杀前已感染沙门菌,包括原发沙门菌病(患病)和继发沙门菌病(因抵抗力下降,致肠道病菌进入血液);生前感染:指在屠宰过程中或屠宰后被带菌的粪便、容器、污水等污染的家畜、家禽。宰后污染:3.食物中沙门菌的来源
01潜伏期:6小时~3天,一般为12~24小时。02临床表现:依症状不同可分为五型:胃肠炎型、类霍03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和类败血症型。其中以胃肠炎04型最为多见,表现为:体温升高(38~40℃)、恶心、呕05吐、痉挛性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大便有06恶臭,内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偶带脓血。病程3~5天,07一般两天后停止腹泻,食欲恢复正常,预后良好。4.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验:取可疑中毒食品、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按GB4789.4—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沙门菌检验》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
血清学鉴定:用已知A—F多价O血清及H因子血清与细菌学检验分离出的沙门菌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对沙门菌进行分型鉴定,为同一血清型沙门菌。观察可疑食物或患者呕吐物、粪便中分离出的沙门菌与病人早期及恢复期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明显增高,一般约4倍)。
治疗:对症治疗为主,补充水分和纠正电解锰酸钾溶液洗胃。预防:防止沙门菌食品污染;控制沙门菌在食品中繁殖;彻底杀灭沙门菌。急救:洗胃、催吐和导泻,立即用0.05%高质紊乱,重者可用抗生素。0102030405065.治疗与预防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l)一种嗜盐性细菌。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
最适生长温度37℃;56℃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病原菌在含3.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稀释一倍的食醋处理1分钟可将其杀灭。
耐热性溶血毒素该毒素在100℃加热10分钟仍不被破坏,除有溶血作用外,还具有细胞毒、心脏毒、肝脏毒和致腹泻作用。给大鼠静静脉注射25ug耐热性溶血毒素1分钟后,大鼠死亡。
流行的地区和季节分布沿海地区;夏秋季节。01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02(二)流行病学特点
潜伏期多为11~18小时,短者4~6小时,长01者32小时。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阵发02性剧烈腹痛、频繁腹泻、洗肉水样血水便或带粘03液便,无里急后重,每体温37.5~39℃。重症病04人可有脱水、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病程1~305天,一般预后良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