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精神分裂症(一).pptx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汇报人:WPS;(一)概念的变迁

1.早期认知阶段(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起欧洲精神病学家将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视为独立疾病。

1857年,法国莫瑞尔报道起病于青少年、智能严重衰退患者,提出“早发性痴呆”术语。

1870年,赫克尔将青春期发病且快速致愚蠢、衰退的疾病命名为“青春痴呆”。

1874年,卡尔鲍姆将有特殊精神症状、全身肌肉紧张但无神经系统器质性改变的疾病命名为“紧张症”。

;(一)概念的变迁

2.疾病单元提出(1896年)

克雷丕林认为上述是同一疾病不同亚型,有共同临床特征,多青年起病且以衰退为结局,命名为“早发性痴呆”,并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偏执狂区分。

;(一)概念的变迁

3.精神分裂症命名确立(20世纪初)

瑞士学者E.布鲁勒指出情感、联想和意志障碍是原发症状,核心是人格分裂,建议命名为“精神分裂症”。提出“4A”症状(联想障碍、情感淡漠、矛盾意向及孤独症)是基本症状,幻觉、妄想是附加症状。认为不同患者症状虽各异,但有相似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基础,属单一疾病实体。

;(一)概念的变迁

4.现代认知

大量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表现不同的疾病。

临床表现涉及感知、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异常,且在不同患者及同一患者不同时期有差异。多起病于青壮年,是常见重性精神障碍,对患者影响严重且持续,本质特征未明,诊断依赖病史和精神状况检查,缺乏特异实验指标和病理生理体征。;(二)流行病学

1.全球患病率和发病率

终生患病率约1%。对1965-2002年间46个国家188项研究分析,时点患病率和终生患病率中位值分别为4.6‰和7.2‰。

对1965-2001年间33个国家160项研究回顾分析,年发病率中位值为0.15‰。

2019年荟萃分析显示,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二)流行病学

2.发病年龄和性别差异

通常成年早期起病,男性在20岁早期发病率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女性发病高峰在25-35岁,40岁中后期新发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但无第二次发病高峰。

可发生于儿童期(13岁以前),不常见,人口发病率约为1/40000,平均发病年龄10岁,最??4岁,性别差异不明显。;(二)流行病学

3.中国发病情况

1993年全国流调终生患病率为6.55‰,与1982年的5.69‰差别不大。

2012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18岁及以上城乡社区常住6个月以上居民中,12个月患病率为5.59‰,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

;(二)流行病学

4.预后及其他影响

多数随访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总体预后好于男性,可能与男性脑损伤多、女性雌激素有保护作用有关。

患者物质依赖(尤其尼古丁依赖)危险性增加,约90%共患尼古丁依赖。

遭受躯体疾病和意外伤害概率高于常人,约5%死于自杀,平均寿命缩短约13-15年。

成年早期起病,功能损害和慢性病程造成医疗资源及劳动生产力巨大损失。2000年,在15-44岁人群135种常见疾病中,疾病总负担位列第八,占2.6%。在发达国家,直接花费占全部卫生资源花费的1.4%-2.8%,约占所有精神疾病花费的1/5。;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

1.遗传因素的重要性

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证实,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

遗传率数据范围:从家系研究的64%到双生子研究的81%不等。

;(一)遗传

2.遗传风险与血缘关系的关联

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遗传风险越大。

精神分裂症先证者一级亲属平均患病率:父母为5.6%、同胞为10.1%、子女为12.8%,远高于普通人群的0.9%。

单卵双生子同病率约为50%,至少是双卵双生子的3倍。

研究显示,男性年龄超过60岁所生子女患此病风险增加,原因是年龄较大男性精子易发生表观遗传性损害。;(一)遗传

3.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成果

2014年最大规模的GWAS在严格统计阈值下,确定了108个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遗传位点,明确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疾病,由数百个甚至数千个基因的累积效应导致,每个基因效应量小且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

2014年研究关注的基因:

脑内表达的基因,如多巴胺D2受体基因,以及参与电压门控钙通道、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的几个基因。

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中枢神经系统外表达的基因,例如B淋巴细胞谱系和补体途径相关基因。

;(一)遗传

4.遗传因素构成

遗传因素中,只有一小部分源于常见的单核苷酸变异(各变异对患病风险影响较小)。

大部分归因于罕见突变,包括拷贝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z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卫生专业技术资格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05日上传了卫生专业技术资格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