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胜任力及相关概念辨析
针对部分学者在研究与实践中经常将胜任力、素质与能力混淆使用的现象,
故对胜任力及相关概念进行比较鉴别,。文章介绍了三者内涵,并分析其区别与
联系,希望能够厘清我国胜任力研究的源头。
标签:胜任力素质能力概念辨析
一、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涵义是适当的。目前在国内存
在着众多不同的名称(译名),如胜任素质、胜任特质、胜任特征、素质、胜任能
力、能力等等。胜任力的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
时人们就曾通过构建胜任剖面图(CompetencyProfiling)来说明“一名好的罗马战
士”的属性。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后
来也被称之为“管理胜任力运动”(ManagementCompetenciesMovement)。他应用
“时间——动作”研究分析方法(TimeandMotionStudy),去界定哪些因素导致了
优秀工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过程和结果。
胜任力研究之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C·麦克里兰
(David·C·McClelland)发展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
(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
ThanIntelligence》(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标志着胜任力研究的开端。
胜任力自诞生之日起,有多种定义和解释,目前大部分学者和企业比较赞同
和使用Spencer夫妇于1993年提出的概念。即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
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
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
特征。这一概念包含三方面来考虑:深层次特征、引起或预测优劣绩效的因果关
联和参照效标。深层次特征指人格中深层和持久的部分,它显示的行为和思维方
式,具有跨时间和跨情景的稳定性,能够预测多种情景中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把
胜任力描述为在水面飘浮的一座冰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水
上部分代表表层的特征,如知识,技能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的胜任特征,如社
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后者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因果关联指胜任力能引起或者是预测个体的行为和绩效,它是导致个人绩效深层
次的原因。参照效标是衡量某特征预测其在现实情境中工作优劣的效度标准,它
是胜任力定义中最为关键的方面。
我们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胜任力主要是指能够区分绩效优异与绩效平平
者的个体特征。而在我国众多研究与实践中,有将其与素质与能力相混用的现象,
而三者在内涵与外延上是存在差距的。
二、素质与胜任力概念辨析
素质(InnateQuality)是我国经常使用的词汇,有狭义、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
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胜任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也有人认
为素质是先天的遗传条件和后天的经验因素所形成的身心倾向。中义的素质是指
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
素养和品质。它是知识和技能的升华与内化,既包括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
又包括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积淀;既可指个
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
从延伸意义上来看,素质一般泛指人的身心倾向和内在潜能的总称。素质既
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一方面它具有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的特征,带有
与生俱来的性质;另一方面,它又是在人的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学习,由
知识的内化而获得的。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特
性;另一方面,知识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品质和态度等。这两方面都是素质的
不可或缺的内涵。因此,素质是主体在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
来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最终内化为以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
性能。
素质是我国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教育
学等学科的学者关于素质的表述尽管在内涵外延和范畴上都不尽一致,但在以下
三点比较趋同: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聚磺钻井液泥饼厚度及致密性研究.pdf
- 聚合物的动态力学性能.pdf
- 肝素钠的检测.pdf
- 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绩效及股价的影响.pdf
- 肉刑的起源及其特点.pdf
- 育儿知识圆头扁头舟状头哪个头型对婴幼儿大脑发育好.pdf
- 股东协议书增资扩股.pdf
- 肺炎疫情后家庭生活贫困低保申请书范文.pdf
- 肾脏不好易衰老补肾养肾必吃的黑五类=.pdf
- 肺动脉压与左心房压监测.pdf
- Unit7CareersLesson2CareerSkills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择性3.pptx
- 四川省广安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试卷.docx
- Module2Unit1ShelearntEnglish(课件)英语五年级下册3.pptx
- Unit2ie(课件)牛津英语自然拼读世界第三级 4.pptx
- Unit4Whenistheartshow_PBReadandwritetwonewkittens(课件)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2.pptx
- Unit2WildlifeProtectionListeningandTalking课件高中英语人教版.pptx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得分训练(二)文科综合试题.docx
- 第11课《山地回忆》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docx
- 《和田的维吾尔》2教学文案.ppt
- 7.1力课件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05】.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