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吕梁市2025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2025.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校勘学通常是指对某部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相关的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异同,辨别正误。校勘学首先应该梳理异文,而异文的产生跟文本的流传过程密切相关。文本经历了口传时代、抄传时代、印本时代,不同时代异文产生及表现形式往往有所区别。

口传时代,因为辗转的传讹,曲解本意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将其记录下来难免存在差异,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写本时代。写本抄传的时代,既有简册散乱导致的文本错简现象,又有字体演变造成的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的差异。在抄写过程中,囿于抄手的水平,又会产生俗字、减字、错别字等情况。抄本不但数量繁众,传承难明,而且随意性强,极易产生异本异文。抄写者有抄写的脱漏,有无意的增添,也有臆断的擅改,还有无知的妄改,过度的文字加工甚至改变了原创作品的面貌。故而写本文献的校勘有其独特性,如口讹、形讹、笔讹、主观臆改等,在将其与印本文献一同校勘时要更加慎重。

宋代开始进入印本时代,学者、编者、校者继承的是丰富而混乱的写本遗产,不得不面对众多抄本异文,并从中选出正确文本。较之于以往的正定字形,北宋时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文本的差异产生了强烈的关怀,由此产生了对于善本的追求,校勘精良的善本也成为世人追逐的对象。另外,此时期校勘之学上升到官学地位,以馆阁人员为主体,在国家藏书的基础之上对历代正史、诸子要籍、医药典籍进行了全面的校勘,并刊印颁行,成为影响广泛的版本。然而我们在肯定宋人校勘工作的同时,仍需对其加以反思。宋代除了馆阁校勘之外,实际上对于异文的取舍存在比较大的裁量度,一些宋人的校勘编辑在后世看来主观性较大。比如说柳开校定韩愈的文集时,其改动多达五千多字;方崧卿校勘《韩集举正》时“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印本经历了宋人对于异文的选择、改造,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应考虑到写本的可贵。朱德熙先生指出“比起宋以后的刻本来,唐代类书用的本子以及敦煌唐写本,跟竹简本或帛书本要接近得多。这说明印刷术的兴起一方面减少了古书失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比较剧烈地改变古书面貌的可能性”。

写本时代的校勘,文本校勘多是文字的纠误和字形的订正,其依据在文本内部或它书征引,这是由抄传文献复杂性决定的。进入印本时代之后,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间可以进行版本源流的梳理,逐步建立起今日基于版本谱系的校勘学。

(摘编自刘玉才《校勘何以为学》)

材料二:

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的错误。校勘学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误。???

发现错误有主观的,有客观的。读者读到不可解之处,或可疑之处,因此认为文字有错误,这是主观的发现错误;因几种本子的异同,而发现某种本子有错误,这是客观的。

主观的疑难往往可以引起本子的搜索与比较,但读者去作者的时代既远,偶然的不解也许是由于不能理解原意,未必由于传本的错误。况且错误之处未必都可以引起疑难,若必待疑难而后发现错误,而后搜求善本,正误的机会就太少了。况且传写的本子往往经“通人”整理过,往往经人凭己意增删改削,成为文从字顺的本子了,错误是不容易发现的。试举一个例子为证,坊间石印《聊斋文集》附有《柳泉蒲先生墓表》,其中记蒲松龄“卒年八十六”,这是“卒年七十六”之误,有《国朝山左诗钞》所引墓表及原刻碑文可证。若单读“卒年八十六”之文而无善本可比较,决不能引起疑难,也决不能发现错误。又《山左诗钞》引这篇墓表,字句多被删节,如云:

(先生)少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父历友结郢中诗社。

此处无可引起疑难,但扶轮社铅印本中此句乃作:

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视友,旋结为郢中诗社。(甲本)

依此文,“历视”为从父之名,“友”为动词,“旋”为“结”之副词,文理也可通。

石印本《聊斋文集》即从扶轮社本出来,但此本的编校者熟知《聊斋志异》的掌故,知道张历友是当时诗人,故石印本墓表此句改成下式:

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友亲,旋结为郢中诗社。(乙本)

最近我得墓表的拓本,此句原文是:

与同邑李希梅及余从伯父历友、视旋诸先生结为郢中诗社。(丙本)

视旋是张履庆,为张历友之弟,诗名不大,人多不知道“视旋”是他的表字,且很少人用“视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