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原题呈现?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逐句解析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它出自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个简单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对书籍和知识的渴望。扑”这个字是带有一定夸张的意味的。
???在这里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材料在引用这句名言的时候,没有提及高尔基的名字,也没有使用完整的语句,而是只保留了后半句?
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
????这句话是材料对上一句话的“阐释”。
值得注意的是,在审读出题模式与本题类似的所有作文材料时,请对自己说这样的一句话:“我对材料的理解不重要,材料本身的阐释最重要。”在这里,笔者用我们之前见过的25届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试题来举例,希望Divers能体会到一些“不偏题”的诀窍:
??“理性是一种力量,它使我们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严谨思考和决策。那么,拥有足够强大的理性是否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理性”是材料提出的一个概念。你怎么理解“理性”、怎么去定义“理性”,都不是文章所重点去讨论的东西——因为材料已经给出了相应的解释。那么你要做的就不再是反复纠结如何诠释“理性”的定义本身,而是顺应材料提示的方向,进一步去探讨“理性是否能强大到解决所有问题”。
???回看深圳一模的第一句材料:“‘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不难发现,材料给出的阐释其实是针对“饥饿感”的,所以前半句话的描述并非重点,真正需要花费心思去论证的中心议题“饥饿感”在后半句话才被提出,我们应该去具体论述饥饿感的缺乏到底是好是坏。如果你多花笔墨在阐述对“扑”和“面包”上面,就犯了切题不精准、论述拖沓的大忌。
????简单来说,这道题目就是在考察我们对“饥饿感”这个词的理解。而对一个概念进行诠释的第一步永远是明确它“是什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给“饥饿感”下一个定义。
???在遇到“饥饿感”这种大家已经具有相关生活经验的写作主题时,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是从生活视角入手。笔者并不提倡为了追求所谓的“思辨深度”而舍弃基本的由浅入深的分析,毕竟如果一开始就把议题拔高到哲理的层面,就很容易把作文写成空中楼阁。
??“饥饿”通常指人类在一段时间内因缺乏食物摄入而产生的生理反应;而“饥饿感”则更多聚焦于主观感受。也就是说,也就是说,“饥饿感”和“饥饿”是需要做理解上的区分的。
????举个例子,当你遵循着正常的时间节律生活,一日三餐按时按量,并在“饭点”感觉到饥饿,这是你的身体在提示你需要摄入食物来维持身体机能;而假如你在饭点之外的时间感到饥饿,比如想在某个独处的凌晨点开外卖软件,或是焦虑时渴望暴饮暴食来舒缓情绪,这则是身体通过主观感受向你发出的预警。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饥饿感可以被简单分为“健康的饥饿感”与“病态的饥饿感”两大类。健康的饥饿感能够让你有节制地、系统地获得补给与满足,而病态的饥饿感则常常呈现无节制、无序与无法满足的特征。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区分“饥饿”和“饥饿感”,并归纳出饥饿感体现的健康与病态两大状态,下一步自然就是回到材料的语境,由浅入深地挖掘中心议题的本质。
???新高考的作文题目几经迭代,一类有特色的作文材料出现的频率正在提高——笔者把它称为“象征类材料”。其中最典型的是2025年上海春考的作文材料:“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中我们看到了自己。”这句材料中“劳动”“大地”乃至“模样”这几个关键词都不止于表达它们原有的意思,而是作为一种喻体乃至象征,将真正的意思隐藏在语义背后,对考生理解象征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显然,深圳一模的作文材料也属于此类范畴。材料中的“饥饿”不光停留在人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还可以被引申到精神追求的级别来探讨。笔者相信大部分Divers都可以做到这一步升华,因为材料的前一句已经给出暗示——用高尔基形容渴望知识的名言来引入,本身就暗含了“饥饿感也可以是对知识的饥饿感”这一层意涵。
???与物质层面的饥饿感相对应,精神层面上同样存在着“饥饿感”。这种饥饿感可以是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是贪嗔痴这类一切虚妄的代名词;也可以是一种理性化的追求,是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未来希望。显然,精神层面的饥饿感也同样存在着健康与病态的分野。其中,病态的饥饿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恶念与贪欲,它们的实现向来要靠损害他人或内耗自身。而健康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届高考语文4月模拟预测卷(新高考Ⅰ卷含答案).docx
- 2025届高考作文备考训练之继续前行:拨动人生平衡的琴弦.docx
- 2025届高三语文4月名校联考作文选编(审题+立意+范文).docx
- 2025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福州市高三语文四月诊断测试作文“科技与人文”题目导写与例文.docx
-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之柴望《和通判弟随亨《书感》韵》.docx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训练:尽善尽美之辨.docx
- 2025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作文题目解析+材料+范文:如何在社会期待与自我定义之间找到平衡.docx
- 202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近五年初三语文二模作文题目解析+范文.docx
- 2025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点清单.docx
-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