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建筑设计知识|中国建筑史知识必背要点
一.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我国氏族社会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代表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代表是西安半坡村遗址。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
3.西安半坡村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年代约前4800-4300年;
4.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年代约前4800-4300年;
5.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距今约3000年。
6.先农坛是皇帝祭祀农神的坛,属于礼制建筑。贡院是科举考场,属于政权建筑。国子监是官办学校,是教育建筑。
7.中国古代有工官制度,历史上著名的工官有:
1.隋代的宇文恺,著作《明堂图说》,主持规划修建隋大兴城和洛阳城;
2.五代末、北宋初的喻皓,著作《木经》,主持建造汴梁开宝寺木塔;
3.宋代的李诫,编写《营造法式》(属于皇家建筑师);
4.明代的蒯祥。
8.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是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即赵州桥),建造于隋代,建造者李春。
9.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
10.我国木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
11.屋顶样式主要包括官式建筑屋顶和杂式建筑屋顶两大类,官式建筑屋顶有明确的等级制定,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虎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12.中国古代建筑群组合的手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中轴对称布置和自由灵活布置。
13.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工程中的“大木作”指结构,“小木作”指装修。中国古代建筑室内用于分隔空间的固定木装修隔断称为罩。
14.清式做法中,大木大式建筑又称殿式建筑,建筑尺度以斗口为衡量标准;大木小式建筑用于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尺度由间面阔及檐柱径确定。(备注:屋顶铺瓦和脊饰工程属于石作和瓦作)
15.斗拱用材清代以“斗口”为标准模数,宋代以“材”为标准模数。宋《营造法式》建立的模式称为“材分制”。它以斗拱中的拱截面(高度)——“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斗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已经成熟,元代起斗拱的技能开始减弱。
16.“材、栱”指宋朝建筑计量单位,“举势”指屋面坡度。“材”的高度为15分,宽度为10分,加上“契”(高6分,宽4分),谓之“足材”,高21分。
17.《营造法式》成书于宋朝,《工部工程做法》成书于清朝,《清式营造则例》成书于民国。《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它编修的主要目的是推行设计施工的标准化、模数化。
18.宋代《营造法式》“侧脚”是指柱子向内倾斜。
19.唐代额断面高宽比约2:1,宋、金阁额断面高宽比约3:2,明、清阁额断面高宽比约1:1。
20.“古镜”和“覆盆”是清代、宋代(朝代)对柱础(形式)的称谓。
21.在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减柱”“移柱”的做法最常见于元代。在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中采用了减柱造。
22.明代家具简洁不过多装饰,清代家具较华丽注重装饰。明代家具公认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水平最高。
23.清朝对建筑色彩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按尊卑顺序排列是金、黄、赤、绿、青、蓝、黑灰。
二.古代城市建设与官式建筑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雏形形成于商代;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是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位。
2.《老子》“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其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其中凸显中国古代建筑共性特点的部位是:城门数量。
4.《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阐述城市防御与防灾。
5.《商君书》战国时期对城市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的重要著作。
6.《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记载古人货物贸易的行为活动。
7.“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里坊制唐发展成熟,宋朝逐渐废除代之以开放的街巷制。
8.三国魏国邺城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隋唐大兴城(宇文恺)的蓝本,开创了里坊制城市格局。
9.吴国国都金陵(南京),古代运用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建造的城市典范。
3.《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梁的景象。《东京梦华录》描写的是北宋汴梁的昔日景象。
1.宋开封城扩建:是研究中国城市扩建问题的典型案例。
2.元大都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王城之制,由刘秉忠、也黑迭儿规划设计,京城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改建。为解决用水问题,采用郭守敬的建议引水入城。明清北
3.南宋平江城(苏州)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