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作文“去过”与“感动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2025届湖北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作文“去过”与“感动过”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5届湖北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作文“去过”与“感动过”写作指导及范文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去过”,而是渴望“感动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细读材料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去过”,而是渴望“感动过”。

任务一:精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去过”和“感动过”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不同。

2.“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是什么类型的活动,和平时我们在学校开展的学习体育活动有什么不同,参加这些活动对年轻人有什么意义?

3.从“简单”到“渴望”折射出什么样的心理变化?结合内外因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背景?

4.“越来越多”是个数量的变化,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5.“不再仅仅是……而是……”是什么类型的关联词,由此思考作文的结构框架可以选择什么模式比较好写。

任务二:巩固作文提升的技巧,请从学过的作文专题中任选一个角度修改作文。??提示:核心概念、因果论证、文中有我、虚拟论敌……

任务三:读考场高分范文,选一篇你最喜欢的,做批注。

审题提示

本题是一道材料型作文题,材料陈述了当代青年对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需求的变化。其中“去过”代表表面、浅层次参与,“感动过”则指向沉浸式体验、深层次的情感触动与精神收获。这一变化反映出当代青年从“身体在场”到“心灵在场”的升华,体现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从二者关系来看,“去过”是基础,“感动过”是升华,当代青年追求有温度、有深度的体验、共鸣,注重在经历中获得情感共鸣、价值塑造与自我成长,体现了从地理坐标的累积转向精神坐标的建构的转变。结合具体情境分析:“去过”意味着在旅行中,只是参观景点、拍摄照片,没有深入感受文化历史和人文风情;在研学活动中,只是走马观花,缺少深度思考感悟;在志愿服务中,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体会到助人的幸福与价值。“感动过”则是在旅行中,被独特的文化震撼,被温暖的人情打动;在研学中,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同。

写作中还可以探究产生需求变化的原因。当代青年之所以更渴望“感动”,与当下物质的丰裕有关,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言,人在满足基本需求后,会追求自我实现;也与快餐式碎片化信息盛行的时代背景有关,人们被海量浮于表面的信息包围难免浮躁,而追求深度“感动”则是找到内心平静的有效途径。

写作中还可以思考如何从“去过”走向“感动过”,提倡用心体验、感悟、反思,从“参观”到“参与”,从“经历”到“内化”,从“体验”到“共情”,以此获得成长,丰盈生命。

如写议论文,应从概念入手,结合“旅游、研学、志愿服务”等具体活动诠释“去过”“感动过”的内涵,并探究这两种需求的关系和变化的实质,符合题意。如写记叙文,可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从“去过”到“感动过”的故事,符合题意。

优秀片段

(一)好的开头

放眼过去,“某某到此一游”成为一种打卡的流行方式,而现如今,大家不再仅仅满足于与著名景点的合照打卡,出行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去过”,而是渴望“感动过”。

这一进步的转变源于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丰衣足食,物质需求已然得到满足,于是精神需求成为当今之急。

——《明“旅程”之需,沐“感动”之辉》

晨露未晞时,世界是一张等待落笔的宣纸;征途未启时,人生是一片等待填充的白纸。抵达为其抹上底色,而感动为其勾勒线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人生因“去过”而精彩,心灵因“感动过”而升华。

——《人生因“抵达”精彩,心灵因感动升华》

(二)二元关系阐释清晰

“去过”与“感动过”不应相互矛盾。“去过”意味着经历了某一件事,“感动过”意味着在某一件事中收获了快乐、成长等一切利于自身的情绪价值。“去过”的同时应在那次经历中体会“感动”,不断成长。

——《于“去过”中留下“感动”》

让“去过”成为过去式,把“去过”并“感动过”视为现在式与将来式。形式上的追求不可过度,内核价值的寻找才是我们参与活动的目标。让精神的丰盈带领我们扬帆起航,到达理想的彼岸吧!

——《收获心动,不虚此行》

(三)好的结尾

《死亡诗社》中有一句诗“我步入树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朱光潜先生则用“慢慢走,欣赏啊!”告诫世人,生命不是一场场走马观花,而是一次次对精神世界的充盈,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对人情冷暖的体察,融入群体的归属感。

在这人情渐趋淡漠,个人价值隐没的时代,让我们一路欣赏,一边唤醒内心深处“感动”的基因,建立心灵与心灵的联结。

——《建立心灵的联结》

(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