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评估与治疗2025.pdf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评估与治疗2025.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的评估与治疗2025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是一种常用解热镇痛药物。

治疗剂鼓下的APAP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一旦摄入过拭可引发肝毒性。

本文整理了APAP肝毒性的临床表现和风险评估及治疗要点,以飨读者。

肝毒性的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APAP所引起的原发性肝细胞毒性主要是因为在药物的生物

转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自由基代谢产物N-乙酰-对苯酕亚胺(NAPQI)。

APAP进入人体后,小部分在细胞色素P450依赖的CYP作用下,转

化为活性中间代谢产物,即NAPQI,该产物与肝脏大分子形成不可逆

共价结合。因此,在合理治疗剂量下,APAP不会产生肝毒性。但当

大剂量服用时,由千原代谢饱和,谷胱甘肤(GSH)耗竭,多余的

I与肝细胞蛋白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出现肝损伤。

NAPQ

Parautamol

(.c.t.minop沁n)

,/

_,

:5%

Unch.“9dl:u,ine

图1APAP毒性机制及乙酰半胱氨酸的作用机制

危险因素

各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APAP的代谢途径来增加肝毒性风险。

►过量服用

过度服用,摄入大剂量APAP可导致活性代谢物NAPQI生成增加(图

1),当主要代谢途径达到饱和时,这种情况会加剧,从而增加肝毒性

风险。

►酶诱导剂

诱导细胞色素P450(CYP)酶CYP2El活性的药物,如卡马西平或

异烟阱,理论上可增加NAPQI的产生并加剧肝毒性。

►GSH耗竭

NAPQI的解毒依赖千GSH水平。禁食、营养不良或厌食症患者由千

GSH水平较低,发生毒性的风险增加。

►长期饮酒

长期饮酒的慢性酒精摄取可能与APAP过矗后的肝毒性风险增加有关,

可能由CYP2El的诱导作用或营养不良和GSH储备减少所致。

►其他

其他潜在风险因素包括基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等。

APAP中毒的临床表现

在过度摄入APAP之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分为几个不同的临床阶段。

第1阶段:APAP过度摄入24h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厌食、嗜睡等不适症状。

第2阶段:APAP过度摄入后的24~72h为潜伏阶段。通常没有明显

的阳性体征,但亚临床和生化指标显示开始出现肝毒性。肾毒性和少

尿可能在此阶段进一步发展。

第3阶段:APAP过度摄入后的72~96h形成肝损伤阶段,出现明显

肝细胞坏死。阳性体征和症状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变化,如果及

时进行干预治疗,可减少肝细胞的死亡。

第4阶段:APAP过度摄入后4d至2周内,约70%的患者在急性肝

衰竭后存活并进入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在7d内可完全恢复,严重的

患者恢复可能稍慢。

风险评估

生物标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