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对面悬想”艺术及教学初探.docxVIP

古诗词“对面悬想”艺术及教学初探.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对面悬想”艺术及教学初探

摘要:对面悬想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主客双方的角度转换空间,激发想象,通过情境描摹、对比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探析诗词的内涵,领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对面悬想是古诗词中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在抒发情感时,不直接来写,而是从对面落笔,借助空间的转换,通过悬想对方的情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用之笔看似与己无关,实则处处在写自己,细细读来,字字含情,句句含意,含蓄蕴藉,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

一、对面悬想的运用举隅

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首诗描写的是边关征人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转换空间,从妻子的角度落笔,遥想此时妻子也在远方思念自己,“无那金闺万里愁”,用“万里愁”极言闺中妻子的愁之浓,由此表现征人久戍不归思乡之愁的浓重,征人和思妇的感情紧密交融,产生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作客他乡者思乡怀亲的佳作,诗人独辟蹊径,悬想佳节之时,远在故乡的兄弟身上佩戴茱萸登高,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位兄弟——自己,兄弟们遗憾不能和自己团聚,共度佳节,诗人从远方的兄弟落笔,通过空间转换,悬想兄弟对自己的思念,表现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使诗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把丰富而深沉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十分鲜明。

二、对面悬想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

(一)对面悬想的表现形式

如果把诗人作为“主”方,对方作为“客”方,从主客双方视角距离的远近情况来看,对面悬想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身处两地,不能相见,只好悬空想象,主客双方相互映衬,情深意浓,这类诗词以写思乡怀人的内容居多,是对面悬想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久离家乡,不能与亲人相见,后两句从家人落笔,写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写在这个冬至时节,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至深夜,而此时此刻远方的家人也一定坐在灯前,诉说着远方的行人,这样,就创设了“我”与“家人”两个时空,把萦绕于诗人心中浓浓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十分浓烈。

(二)对面悬想的表达效果

对面悬想想要表达“我思人”,但常常转换角度,写“人思我”,以自己设想对方,从对方的角度写自己,通过虚拟的幻觉来表达情感,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正所谓“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清·浦起龙),这种手法,开拓了诗词的意境空间,使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蕴藉。

钱钟书在《管锥篇》里说:“己思人思己,己见人见己,亦犹甲镜摄乙镜,而乙镜复摄甲镜之摄乙镜,交互以为层累也。”对面悬想打破了时空界限,把不同时空的人或物尽现笔下,使“双镜层累”,远近交融,相互辉映,创造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空间,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策略

(一)激发想象,描摹情境

通过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从主客双方两个角度转换时空,描摹不同时空人或物的情境,感受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如《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首诗写女主人公采摘荷花要送给“心上人”,但“心上人”却远在天涯,难以送到,于是遥想此时的丈夫也正在远方,满怀忧愁,回望故乡。诗歌采用对面悬想的方式,创造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意境。如何领会诗歌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女主人公和丈夫的角度,转换时空,描摹不同时空中的人物情境:一边是痛苦的妻子,在田田荷叶间手拈芙蓉,遥望远方,显得孤独而凄清;一边是云烟缥缈的天空,闪现着丈夫返身回望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茫然相望,难以相见。这样,通过不同时空的情境描摹,学生就不难领会主人公内心浓重的思念伤感之情。

(二)时空对比,追问探究

总之,对面悬想通过空间转换,创造了含蓄蕴藉、辽阔深远的艺术空间,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主客双方的角度转换空间,激发想象,通过情境描摹、对比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探析诗词的内涵,领会诗人的丰富情感,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文档评论(0)

ZC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