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教学的三个层次.docxVIP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教学的三个层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典故教学的三个层次

霍立军郑艳

摘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辛弃疾的这首词。此词所含典故甚多,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典故内容的全面解读、典故运用的深层含义以及典故串联的行文思路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有效抓住这首词中典故的特色,以典故解读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寻踪觅源,深刻理解文本内容与词人情感。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辛弃疾的代表作,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辛词之首”。全词共有104个字,却连用了5个典故,众多典故的运用使人们对这首词争议不止。有的人贬斥,如南宋文学家岳珂曾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微觉用事多耳”;有的人推崇,如明朝杨慎在《词品》中则认为“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虽褒贬不一,但都认可典故众多是这首词的最大特点。

教师在讲解这首词时,教学重点大多会放在用典手法的解析上,往往忽视典故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及隐含寓意。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的典故?作者希望借助这些典故说明什么?这些典故又是如何有效地串联在一起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深层意蕴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试从典故内容的全面解读、典故运用的深层含义以及典故串联的行文思路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力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一、典故内容的全面解读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一共运用了5个典故,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无觅仲谋”“寄奴金戈”“仓皇北顾”“佛狸社鼓”“雄心尚存”。虽然教材在课下注释中对这些典故进行了介绍,但有些介绍还是较为浅显,仅限于时间、人物,对主要事件一笔带过,缺少对典故核心要素的解读和提示,致使师生很难完全透彻地理解这5个典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这5个典故做全面解读。

(一)无觅仲谋

(二)寄奴金戈

(三)仓皇北顾

(四)佛狸社鼓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典故说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亲率大军从黄河北岸,一路追击刘义隆败军于长江北岸,迫使刘义隆主动罢兵求和。他曾于瓜步山上建了一座行宫,因拓跋焘小名佛狸,民间称之为“佛狸祠”。这座庙宇在南宋时犹存,这里象征着南侵者留下的痕迹。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祀时的鼓乐声。从中可以看到这里是一片祥和安然的景象,已毫无战斗气息。

(五)雄心尚存

二、典故运用的深层含义

辛弃疾十分善于在词中使用典故。辛弃疾在词中广泛用典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借古讽今、托古伤今、以古喻今,借助历史人物与事件寄托自己现实的感受。辛弃疾如此丰富的感情岂是一首简短的词所能承载的?于是,他想到了用典,通过提及典故中的人物和事迹,引出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那么,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连用典故的深层意义何在呢?

(一)“无觅仲谋”和“寄奴金戈”的深层含义

(二)“仓皇北顾”的深层含义

(三)“佛狸社鼓”的深层含义

(四)“雄心尚存”的深层含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连续使用5个典故,一方面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概括出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借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广复杂的感情。辛弃疾的用典,在这首词中做到了恰到好处、天衣无缝。

三、典故串联的行文思路

用典过多时,如果用得不贴切,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会使读者认为作者在卖弄才学,自我炫耀;也会使读者觉得文章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辛弃疾在词中连用了5个典故,那么这些典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又是如何有效地串联起来的呢?

词的上阙怀古抒情。作者来到京口,登临北固亭,看到眼前的古迹,不由得想起历史上曾在这里建功立业、称霸一方的孙权和刘裕。

首先,用“无觅仲谋”表明作者对当时朝廷没有将帅之才的惋惜,同时通过追忆孙权守业的功绩,谴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祖宗开创的基业;接下来,用“寄奴金戈”说明东晋王朝虽然也丢失了中原大片领土,但在刘裕的指挥率领下,收复了北方许多失地。丢失土地,丧权辱国本已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更可悲的是南宋朝廷未能向东晋一样一心北伐,反而得过且过,屡屡议和。作者写刘裕建立的丰功伟绩,也正是对南宋朝廷无声的讽刺。

词的上阙借孙权和刘裕引出作者对英雄不在的感慨,并对南宋王朝的软弱无能深表痛惋,表明了作者立志恢复国土的志向。那么,接由上阙,下阙就要写要想采取怎样的措施、行动才能恢复国土。辛弃疾不仅是个文学家,他更是一个有着政治头脑的军事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词的行文思路十分缜密细致,虽用典颇多却用得天衣无缝,如盐入水,正体现了辛弃疾在语言上的特殊成就,堪称语言运用之典范。其思路如图1所示:

通过对这首词典故教学的层次分析,一方面使师生对这首词中的典故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切的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带有典

文档评论(0)

ZC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