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什么才是品牌做公益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然,FREITAG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这么做的也不只FREITAG。
但与此同时,大家也会产生一个疑问:品牌做公益,到底要如何避免真的变成了“做公益”?换言之,也就是如何有效地建立品牌心智资产。
错误思维方式?1:任务打卡?
什么意思?把做公益,当作任务,纯打卡,没有心。
在之前河南暴雨中,有些品牌为我们完美示范了这个错误答案:发几条不痛不痒的加油微博,纯粹消费公众情绪,然后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甚至还有一些房地产商趁机搞起了促销——“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有车位,无烦恼”“暴雨无情,××有情,暴雨天定房,额外补贴3000元”……
还是网友清醒,一语道破真相:郑州所有的水都进他脑子,也想不出这样的文案。
一边让大家注意安全,一边让大家赶紧买买买,这就是典型的“把公益当作卖货外衣”的品牌自杀式行为。
此处引用CCTV-6说过的一句话:在灾难面前,就算什么也出不了,闭嘴也是一种善良。
错误思维方式?2:使命肩负?
说“使命肩负”是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凡尔赛”了。因为这个错,不是错在不能这样做,而是错在根本做不到。起码大部分品牌都做不到。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就懂了。
Patagonia是一个户外运动品牌。如果你看过其官网,可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疑问:这到底是一个商业品牌还是一个公益机构?这老板到底是在做生意,还是在做公益然后不小心做成了生意?更让人费解的是,这公司赚钱吗?
所以Patagonia究竟做了什么?
故事要从创始人YvonChouinard说起。
他和员工说,浪来了就翘班去冲浪吧。他也说自己是攀岩者、冲浪者、皮划艇和滑雪爱好者,还是铁匠。
所以在他带领下的Patagonia,创造的是一种全新的户外运动生活方式,一种让户外运动可以更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他们生产的产品,环保永远是第一原则:登山服是用回收的饮料瓶做的,冲浪短裤是用无农药、无化学废料的100%有机棉做的。
他们更是不能忍受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怒怼特朗普要缩减两个国家公园保护区的决定,叫板市政会议提出的河流开发计划。
几乎每一个看完他们品牌故事的人都会忍不住在心底大喊:这也太酷了吧!
是酷呀,所以才说大部分品牌都做不到。无论是创始人本身的特质,还是品牌表达的极致。
如果要给每个品牌一个公益指数,毫无疑问,Patagonia就是100%,而那些把做公益当作做任务的品牌就是0%,完全两个极端。
但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无论新锐的还是传统的,其实都是处在0%~100%的中间地带。基于此,我们也梳理了品牌做公益可行的三种思维方式,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一些思路。
思维方式1:理性捐赠
这应该是品牌最容易想到的做公益的方式了。但它的bug在于,看起来容易做,但做起来容易白做。
尤其是捐钱。大家看这张象限图(见图1)就会很清楚:
几乎可以说,我们大部分品牌都在第一象限“是应该的”和第三象限“无人关心”里游走,能到第二象限且被送上热搜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对“捐得多的这个多”和“小企业的这个小”要求太苛刻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公式:企业实际捐赠金额/公众认知里的企业资产。这个比例越大,戏剧张力就越大。
比如鸿星尔克,它的企业资产在公众认知里非常低,说白了就是很穷。过去的TobeNo.1,现在居然连微博会员也买不起,连董事长去直播间都要骑自行車,是真的穷。
但这么穷的品牌,居然捐赠了5000万元。戏剧张力就出现了。
无数网友开始心疼:“你们捐得也太多了吧,真的,尽力就好”“点赞才两千,我有点意难平”“怎么不宣传下啊?宝,我都替你着急”……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捐5000万元的安踏、小米还有vivo,都没有上热搜。品牌反应速度是一方面,但更关键的是,他们在消费者的心智里,还不够穷,捐的还不够多,完全没有达到公式的基准线。
当然,捐了三倍也就是1.5亿元的阿里巴巴更是没有姓名,因为这“是应该的”嘛。
除了对品牌自身条件的苛刻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决定了这个套路基本没有什么可复制性。
从事件的角度来看,大型灾害事件往往拥有更高的公众关注度,但事件本身的随机性对品牌的反应速度要求很高。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大家开始对数字脱敏,阈值越来越提高。就像看娱乐圈八卦一样,再怎么离谱也不稀奇。
而更重要的,也是最近大家一直在讨论的是,即使是被送上热搜的鸿星尔克,也就不到100天,脱粉30万,销量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们需要意识到,“捐赠”只是一个流量入口,和TVC一样,最终看的是品牌有没有能力去做承接,有没有相关的公益基因去搭建更丰富的联想。如果没有,就是无效。
那品牌做公益还能不能捐赠呀?能呀,但需要换一种姿势——理性捐赠,想清楚捐给谁、捐什么、怎么捐,如何通过捐赠的方式创造更丰富的品牌联想。关联越多,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