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科学咨询第21期(总第843期)
花山元素在漆艺造型中的运用研究
赵健明,周聘宗
(广西城市职业大学,广西崇左532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传统文化和艺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花山文化,它所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趣,是当代设计师值得深入研究的。漆艺作
为一门古老的工艺,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从花山文化中汲取艺
术营养,将其与漆艺造型相融合,不仅能提高漆艺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
展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花山元素;漆艺造型;运用研究
花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境内,其漆碗,出土时碗的表面还覆盖着一层色迹斑驳的朱红
奇峰异石遍布,自然景观独特。花山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色,且略带光泽。经考古人员的检测鉴定,漆碗是由一
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征,对当地社块木头直接掏空而成的。木碗外的朱红色物质是有机
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花山地区仍然保的漆料。朱红色木胎漆碗的出现,将我国的髹漆工艺的
[1]
留着许多民族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为漆艺造型提供起源追溯到7000多年前。
了丰富的素材。漆树分泌出来的这一神奇的液体,不仅孕育了中
一、天然生漆与花山岩画图案元素的来源与华民族几千年的漆文化艺术,而且对中国漆艺术的发
特征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漆工艺发展的历史,
花山岩画是花山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在汉代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夹苎技法与彩绘技法在
对周围环境及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记录而形成的岩画,佛教造像中得以应用与发展;盛世唐朝,百业兴旺,金
是最早的岩画形式之一。花山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银平脱与螺钿镶嵌技艺广泛地用于漆器与装饰物中;
泛,包含了生产、生活、宗教等多个方面。其中,以“鹿到了宋代,素髹漆器已开始融入日常器皿中。中国漆艺
蜀”为主题的内容最为丰富,包含了鹿、鸟、马、牛等多术发展中最重要时期是元代,雕漆艺术在此得到了快
种动物形象。速发展。漆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至今,经久不
(一)天然生漆的主要特征衰,离不开其自身特有的魅力与其独特精美的工艺。在
大漆,也就是漆树的浆液,是天然生漆又被誉为国漆艺的不断发展中,其胎质也在不断地丰富,木芯胎、
漆,也称之为生漆、土漆等,是在漆树上的树干上用刀金属胎、竹胎、陶胎、皮胎、石胎等胎体层出不穷。不同
割开树皮后分泌出来的粟白色汁液,且经过过滤采集材质的漆胎,使大漆固化性的特点得以实现。漆的超强
而成的液体。早在7000多年前的中国,处于原始社会附着力特点,不仅可以在各种胎体上髹漆,而且可以使
的部落祖先们对大漆就有了认识与使用,并于1978年漆器保存更长久,由此也凸显了大漆的防腐性与防潮
我国的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性特点。从漆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出,漆可以在不同的胎
中发现了一件迄今为止最早的漆器——朱红色木胎的体上绘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技法
对其进行雕刻,展现不一样的漆雕之美,甚至还可以不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断地反复堆漆、雕刻,镂空成各种精美的立体造型,展
能力提升项目“花山元素在漆艺造型中的运用研究”(项示立体空间的美。它可以通过磨显、推光来展示漆艺的
目编号:2022KY1824)。精湛。漆材料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漆材料与其他材
作者简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职大学生家庭养育行为的现状调查分析——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为例.pdf
- 高校外语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pdf
- “三个敬畏”视域下飞行大学生作风建设实践与探索——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pdf
- 高层次人才“校聘企用”共生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pdf
- 语码转换在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项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视频的调查.pdf
- 治理能力导向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普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为例.pdf
- 高职院校三段制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评价.pdf
- “1+X”证书制度下“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专业为例.pdf
- 高校教师成为“大先生”的路径探究.pdf
-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衔接与实现路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