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本科生生物安全知识认知调查与提升策略——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张才军,刘云霞,李洱花
(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云南昆明650500)
近年来,因为防护意识薄弱,防护手段与装备不足,或者因为实验室管理不善等原因,世界各地的科研教学实验室中发生了多起实验室感染事故,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社会不良影响[1]。加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基因生物的无序释放与产业化造成的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生物威胁从偶发风险向持久威胁转变,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之中,美国、英国发布了国家生物安全战略规划,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在战略层面关注国家生物安全问题。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实施,体现出我国对生物安全的高度重视。该法的制定旨在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其第七条规定相关科研院校、医疗机构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生物安全知识纳入教育培训内容,加强学生、从业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和伦理意识的培养[2]。医科院校培养的未来医务工作者必将走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第一线,如何提高他们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培养他们生物安全的规范化操作显得尤为重要[3]。
有资料显示,国内多数高校均未在本科生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导致医学生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足。为了解我校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课题组编写了调查问卷,包含生物安全多个方面[4-5],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本次调查共计627人填写问卷,其中2017级106人(16.91%),2018级157人(25.03%),2019级106人(16.91%),2020级258人(41.15%)。参与调查学生中临床医学专业229人(36.52%),护理学142人(22.65%),预防医学122人(19.46%),全科医学61人(9.73%),医学实验技术31人(4.94%),卫生检验20人(3.19%),其他专业22人(3.51%)。
在上述627名学生中,系统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学生有68人(10.84%),从来没有接受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学生有117人(18.67%),接受过零星培训的有442人(70.49%)。对于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标准,有373人(59.49%)不清楚,207人(33.01%)比较清楚,只有47人(7.50%)非常清楚。关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与应用,有350人(55.82%)不清楚。对高致病性微生物的概念,有360人(57.42%)不清楚。这些数据表明我校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比较匮乏,可能会出现学生在低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中操作高致病性微生物,或违规操作病原微生物等行为,这会导致发生实验室感染或实验室泄露的风险。
关于获得生物安全知识的途径,有456人(72.73%)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得,有72人(11.48%)通过媒体获得,其余学生通过自己查阅书籍、同学之间交流等其他方式获得。调查显示,有342人(54.55%)认为非常有必要在本科阶段开设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课程,有12人(1.91%)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还有273人(43.54%)认为可根据专业选择性开设。这表明我校大部分学生渴望学习和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学生希望生物安全知识的获得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依次为参观实验室477人(76.08%)、开展实体操作410人(65.39%)、开设讲座347人(55.34%)、传统上课方式322人(51.36%)、印发宣传手册300人(47.85%)、网上交流240人(38.28%)、自主学习讨论199人(31.74%)。
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多门课程都会开展动物实验,在今后的工作中亦会涉及实验动物的使用,因此,医学生需要对实验动物的分类等级和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一定的了解。调查问卷显示,有376人(59.97%)不清楚医学实验动物的分类等级,251人(40.03%)不清楚实验动物携带的病原微生物种类。有303人(48.33%)在实验过程中出现被动物抓咬伤的情况。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对动物实验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开展动物实验时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规范化操作亟待加强。
随着多学科交叉发展,涉及病原微生物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少数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也会涉及病原微生物或基因结构生物体的应用,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在我校病原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带教教师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严禁在实验室内出现饮食、抽烟等危险行
文档评论(0)